設計說明:在老城區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的給居民提供休閑、游憩以及基本生活等功能,設計創新的提出模塊化的設計,將每個功能作為一個單元模塊,在有限空間內進行拼圖,提供菜單式的選擇,設計的意義不僅給這個街區帶來活力,更為老城區其他老舊小區的改造體提供了新的思路。
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江蘇省第二屆青年設計師風景園林設計大賽(錦江杯)評審工作落下帷幕,為體現公開、公平、公正,評審結果在江蘇省風景園林協會官網予以公示,請大家登錄省協會官網http://www.jsfjyl.org.cn/查看相關附件。
下面給大家展示學生組和專業組金銀銅獎作品。
學生組
金獎獲獎作品
1、作品編號:X070
作品名稱:“X”——無限可能
獲獎單位:蘇州大學
獲獎人員:張欣迪、史琦潔
指導教師:毛安元
設計說明:“X”基地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東南部的車坊鎮,設計以“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為主題,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競爭力”為核心,更新城市“背面”,設計建造集聯系性、豐富性、多樣性及可持續性于一體的社區公園。以“蘇繡”為設計理念編織場地,串聯主題游樂區和公園空間,考慮公眾參與改造社區環境,引領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社會的健康福祉,構筑人人共享的“健康社區公園”。
圖片
2、作品編號:X074
作品名稱:蜂鳥驛站——外賣員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間提升設計
獲獎單位:蘇州大學
獲獎人員:李喆、王新閣、李暢
指導教師:翟俊
設計說明:場地位于蘇州市工業園區文星廣場,設計面積1.26公頃。存在電瓶車堵塞入口,缺少休憩空間,公共服務設施不全等問題。方案基于外賣員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對文星廣場進行改造,通過對人群需求、商家熱度及等餐時長分析,利用模塊化思維設計16種景觀單元設施,根據需求進行合理的配置與布局。通過為外賣員這一特殊人群提供更人性化的空間給予他們更多的場所舒適度及人文關懷,打造更安全,更便捷,更友好,更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間。
圖片
3、作品編號:X117
作品名稱:溫度“記”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陳麗麗、劉燦燦、吳佳匯
指導教師:孫興旺
設計說明:湯泉在“全域旅游模式”下逐漸生長成為一個村民混居型景區,為當地帶來種種機遇的同時,挑戰也不可避免出現。旅游業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生態結構。面對此類困境,需要探索嘗試,構建一種新的平衡。現狀場地處于生活區域旅游門戶區交界處,也是游客與居民共同存在的場所。場地建設在提高場地利用率的同時,要讓兩大使用人群相互融合,兩大區域打破邊界,和諧共存,打造一處有“溫度”的口袋公園。
圖片
圖片
4、作品編號:X172
作品名稱:復歸——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方案設計
獲獎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獲獎人員:劉琦、梁子威、謝奎
指導教師:劉一凡
設計說明:明故宮遺址公園改造設計,重點在于遺址的保留與展示,通過方案改造也更好的優化了這個理念,能夠將遺址更好的保護以及展現其歷史。在園內設計方面,始終追尋自然與人文歷史的結合,讓人們在園內親近自然的前提下更多的去感受歷史的變遷與人文信息。主題為復歸,復想于華,復歸于樸,場地的設計不需要追求多么華麗的設計展示,在簡單而樸實的設計中展現屬于其本身的文化與魅力。
圖片
圖片
5、作品編號:X690
作品名稱:船廠,新生——智慧景觀理念下的鎮江復興船廠改造設計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劉佳、史雯雯
指導教師:熊瑤
設計說明:項目位于鎮江江心洲丹徒區的復興船廠,設計前期通過對場地進行調研,總結出場地目前的幾大問題:植被破壞、水質污
染,場地硬質化嚴重,大量廢棄設施及空置廠房。因此,本設計將智慧景觀作為技術青景,通過打造一個生態智惹船廠作為目標,去體現船廠發展的歷史內酒及運河文化,同時具有科普教育功能,供人們游覽觀賞,休閑休憩,科普考察。本設計采用三個設計策略,一是船廠記憶保留,二是生態修復策略,三是打造多樣化互動空間。去保留并利用創意設計方式對現狀碼頭,廢棄設施等文化遺址進行改造,形成尊重場地文化,延續歷史的景觀。
圖片
圖片
學生組
銀獎獲獎作品
1、作品編號:X006
作品名稱:Soundbalance—昆山市鐵路沿線聲景改造設計
獲獎單位:蘇州大學
獲獎人員:鐘諾亞、景湘婷、任悅歌
指導教師:翟俊、付曉渝
設計說明:昆山站沿線人車流量大,噪聲污染較為嚴重且周邊人口密集、公共服務設施相對缺乏。本設計基于場地問題,重點提出公共空間聲景改造策略,同時結合POI核密度分析及居民意見對場地功能進行再規劃,削弱噪聲、增加積極聲音、豐富景觀功能三個策略,力求科學藝術地得到一個聲平衡、功能全、生態好、有活力的重構場地!
圖片
圖片
2、作品編號:X025
作品名稱:“緣與圓”——后疫情時代基于康養彈性空間下的智慧景觀構建
獲獎單位:揚州大學
獲獎人員:蔣萱、孫慧怡
指導教師:陶欣
設計說明:世上諸多美好事物都是“圓”的。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滿月”;春生、夏長、秋收、冬賞的“四季循環”;情系你我紐帶的“朋友圈”等。古典名著《西游記》中孫悟空總會給師傅畫一個圓,構成一種安全隔離。本項目以“緣與圓”為主題,緣分、圓形、園林三個詞語均有同音“yuan”,旨在以圓為靈感的設計起點出發,對園林進行規劃設計,使得在面對突發災情時,該場地可以進行彈性變化,治愈身心,成為聯系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紐帶。
圖片
圖片
3、作品編號:X029
作品名稱:循街·尋憶——南京老城南飲馬巷社區改造設計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張正政、劉明珠、潘琳炫
指導教師:金曉雯、祝遵凌
設計說明:為了活化社區利用外圍商業包裹場地,逐步滲透內部居住空間,選取五種空間類型(交通、居住、售賣、生活、戶外巷道),十五處場地,散布在場地各處,以點帶面,還原老城南繁花似錦的集市面貌。同時針對場地三個界面所面臨的不同情況,結合現狀和歷史文化,給予不同的解決策略。1.茶葉創意集市活化社區,帶動經濟發展。2.現狀老舊民國建筑,恢復其歷史面貌,內部保留居住功能。3.現狀破舊店鋪,還原其清末民初的下店上宅的功能。
圖片
圖片
4、作品編號:X040
作品名稱:工業遺產地系列主題花園設計—基于昆鋼老工廠生活區現狀的再生雨水花園設計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文問、劉思源
指導教師:吳曼
設計說明:面對昆鋼老生活區荒地農地多、留守兒童老人多、社區環境臟亂差、公關空間設計不當等現狀,本方案通過保留部分原有建筑,將場地重新進行規劃設計,調整場地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加場地活力,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圖片
圖片
5、作品編號:X094
作品名稱:以魚以“漁”——海濱校園文化空間的實驗性設計研究
獲獎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獲獎人員:王家豪、宋文瀟、孫佳祺
指導教師:徐文杰、曾莉
設計說明:實驗性設計方法作為研究校園文化空間建設的新途徑,跨學科的研究方式以營造更開放更多樣的空間形式。類型學為該方案提供設計依據,校園文化設計不是簡單的裝飾堆砌,而是地域文化概念的空間呈現,地域性特征包含約定俗成的文化、集體記憶、歷史事件等,通過空間的形式轉譯方式,以弘揚地域文化的教育傳播,空間的建構形式靈活多樣,以營造科學、趣味、互動、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空間。
圖片
圖片
圖片
6、作品編號:X119
作品名稱:消解失落的邊界——“美麗宜居城市”背景下半開放社區公共空間改造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崔華楨、賈奧恒、張譯元
指導教師:王成康
設計說明:在風景園林學科“美麗宜居城市”大背景下,選取社區內部的微綠地及社區外部的閑置空地,希望用不同景觀的方法消解居住區存在的各種邊界,如:社區內外邊界;邊界人群如殘障人士、外來人員、老人等的生理與心理邊界;自然與人們生活的邊界;歷史文化與當今城市化高速發展帶來的邊界,來增強居民的歸屬感,促進居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進而提升社區的宜居性。
圖片
7、作品編號:X159
作品名稱:CITY RESONANCE——鐵路沿線公共空間環境更新設計
獲獎單位:蘇州大學
獲獎人員:趙旭凱
指導教師:翟俊、付曉渝
設計說明:音樂的服務對象是人,整個城市的建設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人服務的。整個城市就像一場交響樂,設計師就是這場交響樂的指揮家。本設計場地西側狹長,曾經為水田、稻田,富有傳統水鄉的特征,東側遺留軌道及廠房較多,具有工廠的特色,此方案充分挖掘了音樂的特征,選取昆曲、工歌,分別對應場地西、東兩側,將不一樣的音樂韻律融入到了場地中,并試圖探究這兩者之間以及場地與周邊的融合。
圖片
8、作品編號:X166
作品名稱:思黨情憶鄉土——上海貴涇村景觀設計改造
獲獎單位:江蘇大學
獲獎人員:許坦
指導教師:雄杰
設計說明:根據貴涇村原有道路布局,基農田肌理提取運用作為整個設計中的平面圖標界點,打造豐收園、幸福園、黨建園。
圖片
圖片
9、作品編號:X195
作品名稱:桃花源記-以延續場所精神為導向的華安里社區微更新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徐婧怡、應文佳、孫秀敏
指導教師:邱冰
設計說明:華安里社區,位于武漢市江漢區,距離漢口火車站1公里左右,系典型的開放式城中村,流動人口密集,最多時期達10萬。該社區被鐵路一分為二,僅有唯一涵洞出入社區;場地內環境惡發,亂搭亂建,街巷狹窄,嚴重缺乏公共空間。
圖片
圖片
10、作品編號:X479
作品名稱:生生不息·公塘頭村改造設計
獲獎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陳楚楚
指導教師:黃瀅
設計說明:場地位于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公塘頭村,通過建立鄉村智慧農業模式,這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其核心在于重新建立人與土地,農業生產之間自然和諧的關系,重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友好關系。
圖片
圖片
學生組
銅獎獲獎作品
1、作品編號:X017
作品名稱:童周共計
獲獎院校:蘇州大學
獲獎人員:劉婷、李碩星、陳文婷
指導教師:王琿
設計說明:兒童作為城市街道使用的常見使用人群,其重要性已不容小覷。本次設計旨在探索城市微更新大背景下的街道兒童友好型景觀策略。通過選取江蘇昆山致塘河沿線的老舊街區為對象。發掘場地空間特征以及文化脈絡,再結合本地兒童的活動模式及行為特征,提出了自然,安全,連通等設計策略。從“微空間”和“微視角”兩個方面,刻章琢句地為兒童創建豐富多彩且具有教育意義的街道“烏托邦”。
圖片
2、作品編號:X020
作品名稱:頤和新語
獲獎院校:南京農業大學
獲獎人員:孫源、倪雨淳、顧悠然
指導教師:張清海
設計說明:設計場地在頤和路歷史街區13-1及外圍W-1片區,基于規劃局的文件提出的要求對其進行改造設計。主題是圍繞“拼貼”這個概念,對場地的不足之處(文化、生活、生態、經濟)進行拼貼。協調居旅二者關系,合理分區。挖掘場地特色,根據頤和路現有經典建筑形象提煉要素進行抽象,構成基礎模塊。由基礎模塊根據居民與旅客需求通過拼貼的多種形式(疊加、粘合、縫補、鑲嵌)構成不同的模塊,置入場地當中。
圖片
圖片
3、作品編號:X034
作品名稱:共情共治共享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劉雨菲、金舒涵
指導教師:邱冰、張帆
設計說明:邁皋橋廣場位于南京棲霞區,屬城北中心地帶。據調查,其使用人群以退休的老人和通勤的青年為主。場地中地鐵站的存在使多數通勤者將非機動車停在廣場中,侵占了老年人活動空間和通行空間,導致兩類人群之間存在積怨。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監護視線”的啟發,本次設計利用“監護視線”與“觀賞視線”交織的方式,讓通勤人群讓出活動場地、活動人群監護停車安全、兩類人群共享城市空間,打造“共情、共治、共享”的美麗宜居城市廣場。
圖片
4、作品編號:X046
作品名稱:洄游·不息
獲獎院校: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獲獎人員:張璐、梁雨田、李致偉
指導教師:湯鵬
設計說明:本設計選址位于江南水泥廠舊址旁,這里是中國首批工業歷史遺產,見證了日軍暴行和民族興衰。可如今卻荒草叢生,居民生活受到了極大限制。我們想通過設計,喚起人們對這片歷史工業基地的記憶,關注城市遠郊區域的居民生活。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在城市建設日趨完善的當下,這片角落不該被遺忘。由各種景觀元素繼承場地精神,并豐富居民活動空間,提高人民的居住幸福感。同時也希望,每一片曾經熱血沸騰的土地,都能被溫柔以待。
圖片
圖片
5、作品編號:X194
作品名稱:他鄉客
獲獎院校:金陵科技學院
獲獎人員:龔倩、孫小龍、劉藝蕾
指導教師:趙偉
設計說明: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會選擇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當他們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卻往往很難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本設計考慮到設計范圍所在的社區居民群體的特殊性,為這些他鄉客打造有歸屬感的社區景觀,使他們反客為主,給他們一個社區自治,情感釋放的空間。在幫助他們與異鄉融合的同時促進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使其迸發新的活力。場地設計不僅停留在功能屬性,情感的注入使得社區景觀更加富有人情味。
圖片
圖片
6、作品編號:X197
作品名稱:玄.于方寸之間
獲獎院校:東南大學
獲獎人員:張瑋楠
指導教師:鄭炘
設計說明:設計作品選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南側,占地面積1.9公頃。其與玄武湖和玄武門站關系緊密。對外來游客而言,是認識南京這座城市的“必經之路”。但場地內部功能關系混亂,利用率底下。結合場地實際問題,規劃完整的設計策略。同時在平面設計上結合“玄武”本身象征的龜蛇的含義進行創作,與明城墻小品以及藝術雕塑等形式結合加強場地的文化特征。
圖片
圖片
7、作品編號:X200
作品名稱:光合橋下——走向“碳中和”的立交橋下生態景觀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祝越、翟婷婷、趙晨成
指導教師:熊瑤
設計說明: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城市當中的“橋下空間”作為體量不容小覷的可利用空間資源,成為了“煞風景”、“最不宜人”的問題空間所在。在本次的設計中,試圖探索這些空間的生態價值和發展空間,我們選擇了成都的一條高架橋下的空間作為案例進行研究,間空間進行了功能規劃,注重垂直空間尺度上的充分利用,目的在于為生態價值和多功能用途的充分開發利用鋪路。
圖片
圖片
8、作品編號:X257
作品名稱:久與游處,戲悅樂活——全齡友好的城市樂活空間營造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卜明港、余春華、許可
指導教師:楊云峰
設計說明:場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金華西路二段,用地面積約6300㎡。設計以“全齡友好”和“樂活空間”為兩大切入點,同時挖掘成都傳統街頭游戲作為媒介,以年齡和活動類型為主線,將場地空間串聯,以提升社區活力,喚醒場所記憶。
圖片
圖片
9、作品編號:X260
作品名稱:街角“綠”動——智慧共享理念的社區游園景觀更新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楚寧玲、蔣榮
指導教師:無
設計說明:本次設計場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富麗碧蔓汀籃球場,位于解放東街道,北鄰朝陽公寓,南鄰富麗碧蔓汀公寓,場地服務人群為社區全齡人,為了響應成都魅力公園城市的發展目標,構建一個“一體式”全民健身的社區游園,展現運動活力和城市魅力。
圖片
圖片
10、作品編號:X265
作品名稱:穿梭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郭蕾
指導教師:回鈺
設計說明:場地位于南京市棲霞區,居住區組團人口眾多、流動量大且較為聚集。基于對共享單車存在問題的思考和分析,結合哥本哈根與新加坡自行車系統經驗啟示,我們提出了幾點改造策略:1.連接;共享單車進入城市交通網,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2.秩序;用科學、規范的管理辦法,保證共享單車的使用、停放的安全與秩序。3.共享;共享信息與數據,使騎行更加健康、有趣與智能。
圖片
11、作品編號:X328
作品名稱:熱河路梧桐街道公共空間更新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徐希雅
指導教師:圣倩倩、祝遵凌
設計說明:本作品以人的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城市文明進步、生活舒適、公共安全、環境優美為目標,從城市慢行、文化激活、智慧街道三個方面,切實解決居民日常出行與街道公共空間活動中的問題與困難,滿足行人的需求,提高街道空間趣味性、活力性、互動性與參與性。依托信息化與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智慧化融入街道脈絡中,實現街道空間高質量發展。
圖片
圖片
12、作品編號:X450
作品名稱:南京綠博園“渠園-微筑”景觀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工業大學
獲獎人員:陶李巖、周韋瑋
指導教師:趙慧寧
設計說明:場地位南京市濱江綠博園中綿羊草坪西側的溪渠兩旁,為推進公獻空間中的可持續發展系統,提供能吸引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和不同日程人群的活動內容,使公園成為一個一年四季、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對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具有吸力的地方,并且尊重基地的文化內涵,以文化傳播為主,挖掘場地歷史文化,打造一個獨特又美麗的渠園景區。依照可持續發展策略,建立濕地棲息系統,以助于凈化水質,并緩解雨洪措施。
圖片
圖片
13、作品編號:X560
作品名稱:從荒漠到綠洲——基于生態機制的干旱地區景觀修復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朱彤
指導教師:楊云峰
設計說明:本次設計場地為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設計以智能生態景觀理念為主導,考慮周邊環境及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結合生態設計手法,以生態流動機制為主線,根據場地現有的條件,通過地形的塑造、空間的整合、互聯網智能技術以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以生態景觀農田、濕地植物園、智能感應幕棚、旋轉太陽能光板等等將場地內部進行景觀活化和提升,為居民提供一個極具智能化的休閑娛樂場所,改善城市干旱的問題,帶動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
圖片
圖片
14、作品編號:X563
作品名稱:《“引”水思源--南京藍升船廠舊址景觀改造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吳海磊
指導教師:無
設計說明:本次設計場地為一處船廠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的八卦洲。場地口現存許多船廠廢棄器械與船只,還有一大片養殖池、多個無人管理的池塘以及大片的草地和樹林。整合場地內現存資源,設計以長江禁漁為切入點,以長江文化為紐帶,打造以長江水質過濾,長江頻危魚類保護為核心的科普性臨江濕地。
圖片
圖片
15、作品編號:X689
作品名稱:相通,相融——半塔新四軍紀念性景觀設計
獲獎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獲獎人員:蔣榮
指導教師:無
設計說明:該場地位于來安縣半塔鎮,場地周邊主要以居民區和學校為主,場地的使用者為城市居民和不同教育階段學生。根據場地周邊環境,發現場地存在問題,居民參與性過低,且與城市空間脫軌,導致原場地經濟性和科普教育沒有發揮作用。本次設計方案解決了傳統紀念性園林的土地資源和參與性問題,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將紀念性空間與城市空間進行了巧妙結合,增加了紀念性園林的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率,提升城市的空間價值。
圖片
圖片
專業組
金獎獲獎作品
1、作品編號:Z096
作品名稱:遇見·自然——白手杖花園
獲獎單位:南京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獲獎人員:陳啊雄、楊玥、張智馨
設計說明:紫金山下,玄武湖畔,共享自然山水之音,尋找想象中的美麗花園。為特殊人群提供一處自由探知的戶外花園,一場親水游山的奇妙體驗,一次公眾社交的陽光平臺;調動聽、觸、嗅等多維感官激活植物花園的生機。國際盲人節又名白手杖節,本次設計關注其對公園的體驗需求,旨在為視障、殘障群體提供安全、自如的戶外體驗場所,故名“白手杖花園”。
圖片
圖片
2、作品編號:Z126
作品名稱:平江蘇SHOW——“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背景下蘇州市平江路歷史街區更新改造
獲獎單位:蘇州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朱越靈、聞蘊華、徐嬌
設計說明:從尊重歷史原真性出發,對平江路建筑風貌及景觀肌理重新梳理,有機保留蘇式生活的文化層積和歷史記憶。設計提出了一種平衡性解決方法:保留建筑和河道的基本肌理,用點狀的蘇繡織補法對有條件的場地進行有效激活,平衡居民和游客的用地需求,將空間景觀通過時間多樣化來還原水陸并行的繁華蘇式街區生活。
圖片
圖片
3、作品編號:Z207
作品名稱:門外的小確幸——情感拼接計劃
獲獎單位: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彭昕玥、蔡甸、王雨晴
設計說明:該小學建成初期為臨時工程,將在幾年后廢除,地塊變為公園用地。我們從七巧板的自由拼接組合形成千變萬化之圖形中汲取靈感,結合場地內臨時校舍改建成自由空間和可變花園,形成七種多功能的情感空間,讓周邊街區居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時間段拼接組合和改變空間,成為公園的志愿者,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讓公園永久地開放給社區居民,成為城市生活的探索區、鄰里門外的幸福交流區。
圖片
圖片
圖片
專業組
銀獎獲獎作品
1、作品編號:Z042
作品名稱:社說新語——平行空間里的公共社交關懷
獲獎單位: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
獲獎人員:蘇秋云、龔凱、魏亮亮
設計說明:設計針對老小區公共活動空間用地緊張,而各個年齡層居民具有多樣化的活動需求的現狀,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內,系統的進行二層空間的建設,通過豎向空間的有效利用,提供更多的活動場所,除基本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活動需求外,還通過場地布局與二層步道建設,降低不同活動人群間的相互干擾,真正體現對居住區內各年齡段人群的社交關懷。
圖片
圖片
2、作品編號:Z011
作品名稱:鳳聲——雛鳳清于老鳳聲
獲獎單位:南京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獲獎人員:俞志成、張智鑫、聶昊天
設計說明:“雛鳳清于老鳳聲”,是老一輩人對年輕人的期許。老年人亦應是社會關注的對象,同時年輕人也是未來的希望。設計通過空間重塑激發社會交往,引導情感回歸,增強社區歸屬感,提升老年人的身體和心靈健康,豐富年輕人的活動空間。我們用有限的空間,通過設計激活低關注、低活力的空間,創造多元化的生活,讓雛鳳老鳳共棲于此園。
圖片
圖片
3、作品編號:Z085
作品名稱:極光里的童話——湯山鶴壽路幼兒園及周邊附屬綠地景觀設計
獲獎單位:南京錦江園林景觀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江思凡、張建莉、丁良慧
設計說明:設計以北歐極光為靈感來源,通過極光的光感提取元素,打造一個游戲和幻想的樂園,促使兒童在優越、和諧自然的環境中生活和快樂成長。總平面設計按教學、體育運動、生活等不同功能進行分區合理布局,校園的綠化、美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體現學校特征,文化內涵和人文景觀設計。幼兒園的開口朝向東側,設計退讓出一塊附屬綠地,作為接送小孩的等候區域,退讓的廣場與城市共享,為建筑與街道之間提供緩沖,使整個建筑形成了富有變化的城市界面。
圖片
4、作品編號:Z142
作品名稱:大風起兮承思憶——沛縣呂母冢文化遺址公園景觀設計
獲獎單位:徐州市風景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胡碩、平原、孫卓如
設計說明:江蘇沛縣——劉邦故里、大漢之源。沛縣呂公苑位于沛縣政府西側,為我國最早的漢代古墓、“古沛八景”之一的呂母冢的遺址所在地。該區域由于空置時間較長,已淪為了雜亂荒蕪的廢墟,考慮到歷史遺跡的保護、周邊公共休閑空間的缺失,政府決定將這片區域重新定義,打造成一處以呂母冢遺址保護為主題的文化遺址公園。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深受漢文化和劉邦文化的影響,在場地做了以呂母冢遺址保護為中心、呂氏家族典故為主線的設計延續。
圖片
圖片
5、作品編號:Z268
作品名稱:漫時光——口袋公園方案設計
獲獎單位: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張方舟、李環瑞、熊小云
設計說明:營造一個崇尚自然與生命的綠色空間,人們得以放松心境、康健體魄、追憶童年,從而讓時間駐足,留住漫漫時光。項目位于南京市秦淮區鼎新路街旁的三角形游園,游園面積約4000平方米,設計以時光為主基調,運動“綠色+健康+文化+”的設計策略,加以特色的環境營造、特色建筑設計,整體環境軟硬、虛實層層相繞,使游園成為一處提升周邊居民生活品質,彰顯伊斯蘭文化特色,使人們可以擁抱自然,讓時間在此處“慢”下來的維度空間。
圖片
圖片
專業組
銅獎獲獎作品
1、作品編號:Z166
作品名稱:街道+——科創街區的共享實驗
獲獎單位:江蘇省設計規劃集團西部區域總部
獲獎人員:李銀潔
設計說明:旨在體現“街道+”共享功能。街道+工作:科創工作外溢至街道公共空間,為科研人員提供集學習、工作、休閑、生活于一體的服務;街道+服務:社區、高校、科創工作者共享街道空間,彈性化的模塊設施容納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打破空間隔閡,營造健康的社區交往環境;街道+科技:基于周邊科創產業置入智能服務設施,通過模塊化的智能組合置入智能鋪裝和裝置設施,設計宜綠色、智能、便民型公共空間。
圖片
2、作品編號:Z040
作品名稱:“廢寶”樂園——變廢為寶的兒童樂園
獲獎單位: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
獲獎人員:夏思宇、湯文浩、彭曉夢
設計說明:雙碳背景下,景觀設計如何“變廢為寶”?設計團隊選取了廢舊汽輪電機廠公共空間作為設計場地,綜合考慮場地周圍的廢品回收站和幼兒園等條件因素,聚焦于可回收材料在兒童樂園中的景觀應用。設計靈感來源于汽輪機的多級扇葉結構,保留并利用場地現有的廢舊電機廠零件,以三個“扇葉級”特征空間激活整個場地,將場地改造為可服務周邊居民、集聚兒童游樂、科普教育、休憩散步等功能的場所,實現“變廢為寶”。
圖片
3、作品編號:Z033
作品名稱:追尋歷史&連接未來
獲獎單位: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
獲獎人員:張弦、宋成兵、趙凌霄
設計說明:設計選擇一處船廠工業廢棄地進行景觀改造。通過對場地污染及周邊使用人群的需求分析,確定以修復生態,織補城市功能,創造綠色美好的城市新型公共綠化空間,打造多功能文旅目的地為主要目標。在設計中秉持尊重“生態”與“遺產”的重要價值觀,恢復廢棄地周邊的自然生境,營造動物的棲息地,以輕介入的設計策略使得空間具有更高的靈活性,通過研究使用人群對自然與文化的需求,將文旅作為串聯線索,創造適應多種功能,多種需求類型的空間,展現工業廢棄地對自然一體、文旅融合的思路探索。
圖片
圖片
4、作品編號:Z278
作品名稱:治愈我,陪伴我——老城微創修復實踐
獲獎單位:宿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獲獎人員:朱純子、葛星延、丁奧
設計說明:利用“微創”的景觀改造手法,通過“微手術”、“輕協調”和“弱干預”的改造策略,打造滿足病人及其家屬社交需求的公共活動空間。激活附屬閑置用地潛能,使老城區空間利用最大化,同時優化交通線型,減輕交通壓力,實現綠地資源共享,為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增添新思路。
圖片
圖片
5、作品編號:Z124
作品名稱:健康口袋——為每個人的健康生活
獲獎單位:蘇州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毛華麗、張丹婷、蘇志剛
設計說明:城市的高速發展令許多人患上“自然缺失癥”,如何發揮綠地健康效益讓舊城居民重拾健康?我們試圖通過本案為城市創造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健康口袋”。策略一:綠地植入健康裝置,促進多種健康活動,提升生理與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活動與團體交往。策略二:結合智能、無障礙系統,為老年人出行創造便利。策略三:平疫結合,通過功能重構為疫情期間的緊急利用提供條件。策略四:利用海綿及太陽能實現節水低碳的生態健康。
圖片
圖片
6、作品編號:Z133
作品名稱:老有所樂——常州紅梅新村景觀適老化更新設計
獲獎單位:無錫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獲獎人員:張帥
設計說明:常州紅梅新村建于1986年。如今社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年齡結構老化,難以滿足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亟需改造更新。方案以建設全齡友好社區為目標,通過分析不同行為能力、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人在宅前空間、健身廣場、社區綠地、道路空間等公共空間活動存在的問題,采用微更新的方式并結合療愈景觀設計、感官景觀設計的理念,對紅梅新村景觀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使社區老年人老有所樂。
圖片
圖片
7、作品編號:Z146
作品名稱:基于生態智慧理念下的城市街頭休閑公園實踐——徐州市云龍區口袋公園景觀設計
獲獎單位:徐州市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黃韜語、朱琳、呂頁
設計說明:場地位于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黃山公園西側交叉路口處,本次設計考慮挖填平衡利用高差地形消納,局部大樹種植區回土,營造地形,修復因城市建設被破壞的山體,重塑生態系統,打造公園的海綿系統進行雨水回收再利用,結合活動場地和海綿系統打造智慧生態園林。
圖片
圖片
8、作品編號:Z160
作品名稱:白暨豚的自述——鼓樓濱江驛站改造項目
獲獎單位:南京回歸建筑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解靜、孫榮春、卜園昊
設計說明:本次設計任務是對鼓樓濱江閑置驛站場地進行功能完善、文化注入、建筑改造、景觀提升等。我們從長江生態文明,物種多樣性及生態保護入手,提取了長江瀕臨滅絕的白鱀豚元素,使其藝術的復活在場地中,述說著自己美妙的一生。白鱀豚從長江游進場地,回游、圍繞、守護著濱江,它的身形演繹為場地中的休憩長廊、文化驛站、觀景連廊、游樂空間,喚醒人們對長江物種的保護與重視,綜合打造一個可觀、可賞、可玩的濱江樂活驛站。
圖片
圖片
圖片
9、作品編號:Z003
作品名稱:零碳科普園——社區中的創新互動·智慧生態示范地
獲獎單位:大千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趙興敏、楊海林、高雁
設計說明: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重點關注城市公園的突出生態功能即增匯減碳功能。本次設計主要使用低影響排水設備(雨水花園、可透水的下沉庭院)有效收集、凈化、滯留雨水,并通過社區公園、屋頂綠化上的太陽能板實現電力可循環,打造舒適的公共空間,清潔能源互動體驗。通過政策、設計、教育和生態過程塑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零碳科普示范地。最優化場地的生態功能,以最兼容和價值化的方式達到人類和自然的平衡。
圖片
圖片
10、作品編號:Z005
作品名稱:城市針灸,煥新生活——南京市閱江樓宜居街區適老化改造設計
獲獎單位: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獲獎人員:孫嬿、王一汀
設計說明:在老城區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的給居民提供休閑、游憩以及基本生活等功能,設計創新的提出模塊化的設計,將每個功能作為一個單元模塊,在有限空間內進行拼圖,提供菜單式的選擇,設計的意義不僅給這個街區帶來活力,更為老城區其他老舊小區的改造體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