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大學生鄉村振興(陽泉)建筑設計大賽,自發起之初到作品評審,得到各高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共有來自121所境內高校和12所境外高校、367支隊伍、1168名高校學子報名,收到177份有效參賽作品。其中,51份佳作突出重圍。
經二輪評審,51進15強待獲獎作品已出爐,參賽圖紙首次公布!15支團隊將進入最終的決賽,請下拉至本末查看答辯規則。
51進15強
答辯終評名單
2021·YANGQUNA
2021年11月9日-11日18:00為公示期。如有異議,請聯系大賽組委會牛二:18576672213。
(排名不分先后)
任務點一:駱駝道村游客服務中心
《集》
設計人員:肖迪、易大中、李孟憶
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設計概念擬將場地打造為一個集食館。將場地內現有的窯洞形態延伸后形成并行的、有競爭關系的同類餐飲空間。由于場地處于聚落入口位置,設計擬將室外空間,原有及新建室內空間串通,形成由本地村民運營、旅游消費、休息集散功能的聚落主要集散地。
《窯上集》
設計人員:蘇亮、余沛東、陳子瑩、陳佳楣、葉檸
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一是原有六孔窯洞的改造與新功能置入,二是院落改造,在院中加入半透板覆蓋的折板屋頂,旅游淡季時不影響村民晾曬谷物,旺季時打造出一個集市灰空間。三是利用下沉空間打造文化展覽空間,從下沉庭院一路延伸而上的樓梯解決了入村人流疏散的問題,形成下窯上屋的特色建筑形式。最后是民居的立面改造,將山川風光引入室內。
任務點二:小河村接待中心
《木里·三行》
設計人員:崔瀟方、銀晨曉、水浩東、韓文顥
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以“三行”連接場地兩側三米高差,創造多條流線,滿足場地通行需求。以鋼木、玻璃、小青瓦回應當地傳統建筑材料,使游客在建筑中可以看到遠山和桃河,有行走在林中之感。在建筑中設置售票、接待、住宿、租車之外,還設置了展覽廳,游客可以在此了解小河村的歷史、文化遺產等。
《表里相生》
設計人員:袁佳錢
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
山西自古形容為“表里山河”,新游客中心方案以“表里”出發,從屋舍——院落、粗糙——純凈、外方——內圓、垂直——水平四個方面出發,實現游客中心“傳統——現代”的表里相生。舊游客中心去除裝飾外檐與新游客中心形成形體的統一,外立面置換為青磚,材料上新舊呼應。新游客中心在入口空間形成半高臺地形成獨特的場所空間,并限定街道空間立面。
《石廊房》
設計人員:朱明熙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
結構分為石砌墻結構、梁柱代石砌墻結構與梁柱石拱結構三種,分別主要運用于負一層、夾層和上層,對應逐層減少的建筑重量。從整體場地策略上看,場地與主要道路間有一層樓高差,因此底層反而比上層更加安靜,適合做一種更為封閉的空間。上層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個公共性非常強的觀景平臺。
《顯山露水·石院鎖翠》
設計人員:延茂松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
本設計在人、建筑、村子三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三共的設計理念:共生、共情、共鳴。提取小河村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院、軸、石、梯等元素作為新接待中心的設計依據。宏觀層面以“顯山露水”為設計理念,把建筑抽象為山下河邊的幾塊散落的石頭,以石喻水,來體現小河村的山水文化。微觀層面以“石院鎖翠”為設計理念,提取小河村石家大院的院落建筑文化,結合場地內的幾顆現有樹木,以“院”為核心組織建筑空間的生成。
任務點三:牽牛鎮村玉皇閣
《他·這·視change》
設計人員:馮智、王蘊偉
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場地位于牽牛鎮入口處,當其本身的封閉屬性與村口地理位置的開闊日常沖突時,無論日常生活在這的人還是非日常匆匆路過的旅人,都是時空與歷史的第三者。通過對玉皇閣進行修復性設計,探討在地的日常與非日常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方式,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將空間壓縮,使體驗者可以再同一個空間中感受不同的氛圍感。
《水閣之間,流轉古今》
設計人員:吳曉璇、劉碩、洪云
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通過下降現狀地坪,復原原有水道等一系列環境修復與品質提升,使玉皇閣由“掩于地”重新“架于河”,呈現出完整的水閣相生的歷史格局。在現有場地有限的歷史遺存基礎上,將村域內古驛道—巖崖古道、古遞鋪—牽牛鋪等不連續歷史信息進行空間轉譯,并植入文化展陳,串聯成新的空間敘事,營造憶古—溯源—暢今三大區域,把這份歷史遺產有機地傳遞到未來。
任務點四:辛興村獸醫站
《一半自然,一半煙火——微介入式鄉村景觀設計》
設計人員:侯珠琳、張恬霖、劉霄、任子揚、薛寓恬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設計關注地勢低普遍內澇問題,營建多義性功能的鄉村記憶場所,整體采用微介入景觀設計。期望在提升村民對場地品質認可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辛興村知名度。景觀調蓄性:設計景觀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功能多義性:場地內完全室外的關帝廟門前廣場,室內的窯洞及半室外的窯洞前場院。營建低技術:使用廢舊材料及易得材料,運用當地傳統營建技術完成設計。
《“窯望”——層層窯影歸來去,汩汩清流入團圓》
設計人員:王涵、于洋、侯昱昊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
拱形元素的活動區意象化了傳統記憶里“家”(窯洞)的形象,透過重重掩映的房屋(拱門)尋找其中獨一無二屬于自己歸宿(等候自己的孩子和老人)的向往。總體規劃上,周邊空地和窯洞蔓延至山頂,與場地呈現出軸線的趨勢,充分發揮古樹和戲臺的場所感。雨水處理上,對雨天的積水問題進行合理規劃與積極利用,場地內的吸水植被可儲存部分水分,同時地下汲水系統可以有效控制水量,將過多的雨水排出場地。
《兩臺好戲》
設計人員:閻蔚清、夏楊、許海晨、于璟瑤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兩個戲臺,一組土方,一系列坡屋頂以及隨處可見的窯洞元素。整體設計依然尊重關帝廟原有的建筑軸線。戲臺設計為可變戲臺。幕布可以上下拉動,從而滿足村民對于觀影和觀劇的雙重需求。同時,戲臺可以起到對于原有的土質窯洞的保護作用,并收集雨水,落入土方中形成雨水花園,提供讓更多公共生活順利發生、更多人群使用的空間。
任務點五:下董寨村臨崖餐廳
《懸·泉·驛》
設計人員:趙瑞洋、張進、張海嬌、徐浩天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空間建構邏輯上,以晉中民居的形態特征以及空間特點為基點,劃分尺度適宜的院落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在負一層石窯北側置入下層庭院,增加了一系列的網紅打卡場景,打造地上地下庭院、懸崖挑臺、屋頂露臺及無邊際水池,讓游客全方位感受娘子關的山谷、激流、陽光、微風、細雨,與之互動,體驗豐富的鄉村自然。
《方圓》
設計人員:王維偉、劉馨茹、陳文悅、王夢玄、羅晟男圖片圖片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圖紙
設計說明:
結合窯洞的空間形態以及村落肌理,提煉出設計主題——拱,作為標志性建筑形態。按照功能劃分不同規模尺度的模塊置入基地建筑中,形成網格構架。將網格置入建筑,變體疊加網格營造出錯落有致的空間感受。在原有建筑基礎上進行功能模塊重組,運用粗糙的條紋混凝土,采用當地石材切割砌塊,使得窯洞這種傳統建筑以一種新的形態存在于人們視野中。
《窯·歸故里》
設計人員:緱毅立、王垠博、劉明昊、韓琪、李迪
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窯洞是該村落的傳統建筑形式,設計提取窯洞這一建筑形式,進行空間的拆解和重組,形成“Y”字形的結構。設計充分考慮與環境的關系,營造舒適的用餐和娛樂氛圍,比如廊下灰空間,層層疊落的觀景平臺,大面的玻璃窗等的設計。設計保留窯洞空間,給游客帶來山西古村獨有的窯洞空間體驗。同時將建筑打開使其滲透到村落,為該村注入新的活力。
《巖上檐下餐廳》
設計人員:賀紫瑤、石澤元
圖片圖片
設計說明:鄉村生活的圖景、古樸的村落建筑、奇異的自然景觀成為設計的著力點,捕捉并融合這三種迥然不同的視野與氛圍,并利用一條起伏的路徑將它們有機串聯起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原村委會辦公室和負一層的窯洞被保留,其余加建選擇拆除。每一層都能在屋檐觀察下一層的活動,三層性格迥然不同的空間既相互隔離,又在視線上貫通。
(說明:公示期內,牛二將收集關于參賽作品質疑及舉證信息。如作品涉嫌抄襲、套用等,請提供判斷原始作者的依據。)
決賽答辯倒計時!
2021·YANGQUNA
大賽終評答辯安排
時間:2021年11月21日(周日)
地點:山西·陽泉
答辯規則:
團隊上場順序隨機決定,每支團隊PPT答辯20分鐘,評委問答5分鐘。
評審委員會成員將根據競賽評選標準,在充分比較、合議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打分制評選,按照打分標準:現場評圖得分*70%+選手答辯得分*30%=總分。由于可能存在分差較大對選手分數產生嚴重影響的情況,所以采用加權算法。最終確定獎項等級與名次(允許產生獎項空缺)。
說明:
答辯為公開答辯,每支團隊須準備PPT;
建議選手們準備作品模型或其他可展現的實物(自愿);
15強團隊成員的食宿由當地負責,往返交通需自理。
圖片競賽小助手:牛二微信號:ivillages2213電話:18576672213
這是一次關于青年智力助力集體經濟的嘗試,眾多的年輕建筑創意為山西陽泉帶來了復興的機遇和希望,同時,也在改變著當地村民對建筑的認同感。不論競賽結果如何,期待更多的青年建筑創意能夠匯聚成鄉村振興力量,助力集體經濟活力的釋放!
這個冬天,一起看見陽泉~
主辦單位
中共陽泉市委人才辦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承辦單位
陽泉市農業農村局
鄉村復興論壇
媒體支持
全球知識雷鋒
《世界建筑》雜志社
新浪微博
執行單位
深圳市喜達薈傳媒有限公司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pocbnB6CAe02UQRHIcbw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