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回顧
作為中國領先的城市運營商,金茂秉持“以城聚人、以城促產“的城市運營核心邏輯,全方位運營城市,打造多元新城。今年6月6日,金茂華東以城市運營發展戰略為導向,以城市運營項目為載體,舉辦首屆國際創新設計競賽邀約發布會,提出金華東湄未來科學城未來社區場景策劃研究、溫州平陽鰲江國際新城新漁行更新改造設計、鰲江新城光濟輪IP設計、嘉善上海之窗智慧科學城景觀瞭望塔設計四個競賽選題,向國際知名設計院校同學發出競賽征集。
本次競賽共收到哈佛設計學院、MIT建筑學院等國際知名建筑院校13位同學報名,組建了由金茂華東及行業大咖組成的專家評審團隊,榮幸邀請到東南大學教授級博導、聯創設計集團首席總建筑師錢強,匯張思董事、哈佛大學設計碩士張士誼,Aedas全球設計董事、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RIBA中國區榮譽主席韋業啟等出席參加。經過兩輪PK共評出獲獎作品7項,并于12月10日通過組織線上頒獎活動,為本屆競賽圓滿收官。
一等獎
“重建500噸”光濟輪藝術裝置設計,
王軼群、Seto Hendranata
二等獎
Space on wheels未來社區場景策劃,
張任逸、汪子京
“向新而生”鰲江新城漁行改造設計,
王軼群、Seto Hendranata
“城市紀念物”上海之窗瞭望塔更新設計,
霍然、龐子銳
三等獎
“未來景觀塔”上海之窗瞭望塔更新設計,
秦銘煊、汪子京
“鰲江心”光濟輪藝術裝置設計,
唐藝窈
“海潮回響“鰲江新城漁行改造設計,
吳丹馨
獲獎作品
一等獎
“重建500噸”光濟輪藝術裝置設計
獲獎組員:
王軼群、Seto Hendranata
設計通過對鰲江航海文化符號“光濟輪”本體的深度研究,以“建造法+建造工藝”作為裝置概念的切入點,通過“剖切+材料置換”的策略得以實現。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將場地、藝術裝置和城市進行串聯,打造一個與周邊日常連接的藝術裝置項目。
|光濟輪藝術裝置設計
二等獎
Space on wheels未來社區場景策劃
獲獎組員:
張任逸、汪子京
以金茂東湄社區為研究標的,通過對浙江未來社區政策解讀、大量國內外案例學習,提出分時共享、車輪上的移動售賣空間等解決辦法,并導入可移動商業單元的C2M模式與空間柔性化處理,切實為社區本身問題研究分析以及解決提供樣板。
|未來社區場景策劃
二等獎
“向新而生”鰲江新城漁行改造設計
獲獎組員:
王軼群、Seto Hendranata
鰲江漁市場改造由內而外,向新而生。設計通過對鰲江文化符號“船”與“大屋頂”進行深入研究并抽取相應文脈意象作為未來改造建筑的愿景,通過保留現有建筑主體結構,替換立面并重新組織其邏輯實現,打造一個與周邊水域連接的適應性再生項目。
|鰲江新城漁行改造設計
二等獎
“城市紀念物”上海之窗瞭望塔更新設計
獲獎組員:
霍然、龐子銳
設計提取了泗州塔傳統形制中的元素轉譯為當代建筑語匯,結合新材料半透明的PTFE,創造出一個能夠反映豐富環境變化的、與城市和人關系緊密的場地制高點。
|上海之窗瞭望塔更新設計
三等獎
“未來景觀塔”上海之窗瞭望塔更新設計
獲獎組員:
秦銘煊、汪子京
結合場地周邊水鎮、農田及商業水街肌理及元素基礎上,通過對國內外景觀塔案例學習分析,最終以螺旋步道結合多平臺,360度環形觀景平臺的方式呈現新泗州景觀塔的設計。
|上海之窗瞭望塔更新設計
三等獎
“鰲江心”光濟輪藝術裝置設計
獲獎組員:
唐藝窈
光濟輪漂浮裝置既是一個承載古鰲頭歷史變遷的紀念性雕塑,也是一個給公眾提供聚集時刻的階梯式劇場。通過航行軌跡的重塑和航行影像的投射幫助當地人民喚醒對光濟輪的情感記憶。
|光濟輪藝術裝置設計
三等獎
“海潮回響”鰲江新城漁行改造設計
獲獎組員:
吳丹馨
以海潮的意象為靈感打破原本的立面和單一橢圓中庭,重新想象未來漁市空間的可能性,讓人們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城鎮生活中仍能敏銳感知到大海和生命力,并在沉浸的體驗中審視和反思當代飲食文化的傳統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鰲江新城漁行改造設計
結語
作為中國金茂華東區域設計管理的一項創新舉措,本次競賽通過與專業評委、新銳思潮的碰撞交流產生諸多創意火花。今后將以本次競賽為起點,每年都將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院校同學參與,期待更多前沿新銳的行業交流,將金茂華東區域國際創新設計競賽辦成行業內產學研交流的專業平臺,助力中國金茂城市運營能力。
作為領先多元的城市運營商,金茂始終秉持“城-人-產”的城市運營邏輯,以“5G”作為城市運營操盤核心,即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強度投資、高水平運營、高融合發展,帶動城市活力與區域功能的全面提升,最終實現城市運營的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