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時間/2021年12月13日至17日9:00-16:30
課程地點/大學城校區A6展廳
展覽名稱/城市公園與公共藝術設計
專業/風景園林
班級/2019級風園班
授課老師/羅子安周容伊
公園是城市游想生活的承載,藝術是城市品味的體現。以公園作為這次系列課程的設計主體,課程第一部分讓學生對公園設計要點和布局原則進行設計訓練,第二部分,在各組自己做的公園里,組織設計相關公共藝術,是廣州美術學院風景園林特色化教學的創新嘗試。公園設計課程還請了業內知名企業參與策劃、評圖等教學環節。
圖片
《城市公園設計》
本次,《城市公園設計》課程的主題是“地景重構:一場工業遺址與城市公園的相遇”。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復雜語境中,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城市公園?本次課程將目光聚焦于當前廣佛同城發展的核心區域——三龍灣,將城市公園作為縫補地方“過去”與“未來”的空間手段,通過4周的課程學習,引導學生掌握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探討工業遺址"與“城市公園”結合的N種路經,完成一場城市空間轉向的地景重構,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設計思維與創新意識的目的。
《公共藝術設計》
今年的公共藝術設計課程直接將各個小組公園設計的成果作為本課程的設計基地,進行了四周高強度的設計訓練。在網絡時代下,我們談論公共藝術的維度除了公共空間,還應該再加入一層概念,即公共時間。對于公共性,這里的“公共性"也因為媒體已將其全部覆蓋,只要是能被看到、拍到的東西,都會被賦予公共性。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次的公共藝術課程中強化參與感,強化人群私人時間一一公共時間的轉換。也希望同學們通過不同的角度和目光重新定義自己之前設計的公園。另外,對于形式手段,課程會鼓勵和引導同學大膽嘗試參數化設計語言,對造型的節奏,成熱性都提出來具體要求和指導。
圖片
F+Z PARK
小組/粵語補習班
成員/楊泓楷、黃寶賢、黃楚藍、冼小蝶、鄭碧茵
公園與工廠可以共生共存嗎?
放眼于世界經濟發展,重工業和代工廠正逐漸向欠發達國家遷移,一方面工業化進程勢必導致該地區生活環境品質的急劇下降,另一方面作為國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一些工廠很難被遷移。針對這類問題,我們以本次基地為實驗樣本,展開一次研究性的設計探討,通過景觀生態設計手段作為解決這一矛盾的基本策略,試圖在現存油罐廠與公園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為其景觀環境的共生發展探索一條可能路徑。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秀府園
小組/挺忙的小組
成員/劉致聞、郭然、潘思彤、趙元鈺、黃雯渝
當冰冷的工業文明遇上溫暖的地方記憶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工業和文化,本就象征著一個城市的物質需求與精神記憶,兩者看似割裂但也不可分割。在保留場地中原有油罐廠遺址的基礎上,設計提取了廣府孔雀元素,用流動的線條創造“大地廣繡”景觀,融入醒獅符號,運用充滿活力的線條與玉珠形態,對油罐藝術景觀區進行藝術化的空間梳理與環境改造,使得城市公園與場地文脈有機結合在一起。
在厚重的工業歷史遺跡中,融入親切的廣府文化記憶,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獨特的在地景觀體驗?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六邊形戰士
作者/戴培洋
新油罐公園作為一個促進公民交流融合的公園,每個參加的居民都可以通過手機上傳自己表皮配色。設計通過六邊形戰士與他人一起打造獨一無二的配色。作為一個以圓為基本型的藝術裝置,我并沒有把圓的輪廓完全保留,而是用多邊形分割方式把整個裝置的表皮完整保留,并且形成開放的包圍情況。作為可以應用于電子交互的藝術裝置,公民可以使用手機APP進行相應的操作,與他人一同共享獨特的配色設計。
圖片
圖片
圖片
他山之石
作者/楊泓楷
何為他山之石?能夠在他鄉有容身之所,不管是人、動物還是植物都有自己的一片棲身之地,便為“他山之石”。我的公共藝術設計,立足于原來公園設計的生態理念之上,將生態的理念融入公共藝術之中,在公園的基礎上為生物提一片可以休憩、游玩、生長的附著點。
WISH
作者/冼小蝶
作品靈感來源首先是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鳥兒愿為一朵云,云兒愿為一只鳥?!毕M麆撛煲粋€以翅膀為意象,人與飛鳥共同享受的一個公共裝置空間。根據所選的場地是以疫情后為背景,城市呼吸為主題的工業園區公園,裝置的重點在通透的表皮和生態元素相結合,所以裝置的頂部形態是提取細胞表皮的紋理,做成鏤空的形式,鏤空的部分能種植各種攀爬植物,鳥類即可以在頂部筑巢。裝置的下部分是設計成兩組不同高度的臺階連接著柱子,游人可以登高眺望,享受不同的景觀,在地面上也放置了一些鵝卵石座凳供游人休憩。
樹巢
作者/郭然
仿照樹木生長與榕樹呼吸根的形態—條條氣根懸浮于大氣之中造就獨特景觀,用纏繞的方式打造空間豐富的兒童活動區;利用豐富的高差結構創造深淺不一的樹洞空間,提供休憩游玩場所;搭配綠植、滑梯和攀爬設施,營造一個充滿自然味道、別致而溫馨的且富有趣味性的兒童活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