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GBIDA金方杯國際創意設計大獎賽優秀作品賞析(學生組)二
作者:楊高煬,楊中天(廣州華商學院)
作品:E-GO多用途無人機
設計說明:
E-GO多用途無人機旨在將無人機功能多樣化,附加構件通用化,實現一機多用智能化操控,節約人員編制占用,提升應急環境的搶險能力。E-GO多用途無人機通過對幾何體的概括,節約設備制造成本,簡單的大塊結構易于設備維護與使用。無人機抗風抗雨扁平化的造型設計使飛行更加穩定,左右兩側的飛行涵道有利于提升飛行速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能源。橙紅色的外觀便于災情搶險取得醒目作用,機下掛載一對通用金屬導軌便于隨時更換(氣墊、激光制導測繪儀,救援物資包等組件)無人機四周安置有8枚全景深攝像頭,遇到自然災害搶險/暴力沖突/地質勘探等任務時可以對現場環境進行熱成像掃描,IR夜視環境掃描,迅速3D全環境建模沙盤回傳數據到指揮站,便于指揮機構作出更精準的決策,也有助于行動小隊更好的制定路線等。無人機使用電池型號可以支持電池、汽油兩種供電方式。
作者:宋雨聰(廈門理工學院)
作品:高速公路智能綠籬機
設計說明:
當前高速公路綠化帶養護依靠車載綠籬機與環衛工人協同作業。具有危險系數高;工作效率低;修剪質量差;資源浪費等缺點。未來中國將建設智能化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護欄會更標準化,也將出現更多功能和可能性。智能綠籬機將‘全新護欄’作為傳動軌道,自主運作。依靠設備的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植被生態狀況。集合修剪;吸附;粉碎再利用等功能。實現智能化減人;高效化工作,對綠化帶生態資源循環利用,維護生態平衡,降低養護成本。
作者:曹泓石、丁辰曼(湖州師范學院)
作品:庇護所
設計說明:
南太湖的溇港是先人扎根于此的見證,湖灘被人為劃分成了網格狀。溇港橫豎之間的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神靈居所,他是村子的中心,亦是村民相聚的地方。道路的通暢和網絡的便利讓溇港圍合的村落邊界逐漸消失,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廟宇被迫關停。村子沒有了邊界和中心,一切正在均質化。在疫情緩和的今天,它的影響仍未消失,村子的廟何時重開,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我們希望設計一種過渡性的藝術裝置,通過連片的充氣覆蓋物再次標識村落的中心。用同一充氣膜的不同充氣方式與牽引方向,讓空間隨功能發生變化,使體驗者在不同時間、地點體驗到不同的空間。我們希望喚起村民對廟宇活動和村落聚會的記憶,在這個現代化和數字化的世界里創造真實的人性空間,直到這次疫情的影響真正退去。
圖片
圖片
圖片
作者:童浚哲、李林奕、趙樂、崔茹蘭、周哲宇(湖北大學)
作品:超新星戰艦星際微紀元——空間裝置構造設計
設計說明:
空間裝置的未來暢想:后工業時代,人們徹底毀壞了自然環境,依賴科技茍延殘喘,城市周邊遍地垃圾,曾經都市的輝煌埋葬在核輻射中,建筑天際線在橘黃色的毫無生氣的環境中若隱若現。隨著如今核事故的頻繁發生,我們對核武器和核能源的無法把控,外太空新物種的威脅讓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城市空間新條件,曾經“集中-分散”的形態范式己經失效。是否存在一種可持續的城市空間方案可以超越城市形態分歧并有效解決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
在超新星微紀元中,人類文明進入銀河系Ⅲ型文明,地球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生命系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一個行走的宇宙漫步者。受立體主義、解構主義的影響結合物理學的巨大進步,提出了超新星躍遷微紀元太空站的設想。嘗試建立LONGSHOT核裂變住宅計劃、GZK極限射線傳送站、曲率引擎推進器、黑洞能量空間站、宇宙呼叫天文發射臺等超空間系統。面對住房緊張問題,超空間建筑本身就是運動的、能夠克服重力的上升感,隨著核裂變產生。針對交通擁堵,增設海陸空立體交通多層疊加,更具工業感。能源缺失問題,通過黑洞設施實現自身的新陳代謝,自產能源,整個星系的能源都能被利用。超新星空間裝置將工業時代的美感、反烏托邦精神、質疑世界本質的虛無主義運用在設計中,具有強烈的反思氣質和人文主義精神。
圖片
圖片
作者:徐志(云南大學)
作品:蝶跡野奢酒店設計
設計說明:
本方案概念為“跡”,意為在這個中國的邊界,經濟落后不被世人注意的小山村尋找人與自然的原始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人們也開始從物質時代中醒悟,開始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之前的物質時代,人們丟失了許多與自然之間純粹的東西。本方案以這個小山村為線索,去尋找原始蹤跡,將這些蹤跡與現代連接。重新找回人與自然原始純粹的關系。
作者:高苗、孫小琦(中國礦業大學)
作品:藍綠·共生—引海入城,引入海洋生態景觀的城市設計
設計說明:
創新性的在內陸城市引入以海藻為主的海洋植物。藻類作為城市的分解者,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生長繁殖,產出氧氣和生物質,加大了城市新陳代謝循環。通過海洋植物更高效的凈化過濾作用,提升城市空氣質量,緩解目前城市熱島效應這一問題,最終達到城市碳中和。同時,將海藻置入城市中灰色空間,形成模塊化形式,分散在城市中,為內陸城市的城市景觀綠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突破了傳統城市綠化的羈絆,增添了城市景觀樂趣。使得內陸城市居民和海洋植物種群在城市空間里可以“不可思議”的生活在一起。
作者:趙紫涵、劉盛華、吳福興(華南理工大學)
作品:順勢而成,與樹共生——校園活動中心設計
設計說明:
該作品位于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場地地理環境獨特,雖身處鬧市,卻又被充滿人文氣息的高校與環境優美的樹林所包圍。本次設計以基地南側生長于緩坡上的樹林為切入點,保留場地原有樹木,將結構作為空間構成中介與要素呈現進行探討。將屋頂緩緩抬升以隱喻山體形態,并通過柱網的疏密變化與柱子的粗細變化以結構的方式強調地形的變化,強化與場地的關聯,同時提供不同尺度的空間以靈活適應學生活動,以曖昧的材料與空間連接校園與自然,將建筑錨固于場地之中。
作者:吳淑云(西南大學)
作品:披荊斬棘·護送者
設計說明:
此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歷史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駱駝。絲綢之路險阻重重,駱駝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那些馱載物品的駱駝在崇山峻嶺、茫茫戈壁中穿行。在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忍饑耐渴、不怕風沙的駱駝,就不會有流傳千年的絲綢之路。駱駝不僅是絲綢之路運輸工具,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非常醒目的文化符號。駱駝文化是絲綢之路形成的傳統文化積淀,是在絲綢之路上經過歷史考驗的文化精華。駱駝不僅僅是絲綢之路的奠基者,更是絲綢之路的守護者。駱駝在沙漠、戈壁中歷經風雨,任勞任怨,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正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良品質。
作者:王賀祺、楊文瑾、邱凱、許娟娟、王麗娜(蘭州理工大學)
作品:Emergency Module
設計說明:
急救模塊是一個應用于海上救援的模塊化拼接設備。當海上事故發生時通用的救生圈無法在海上保持平衡并且在許多事故中沒有充足的急救設備和救生圈。落水者使用救生圈無法與其他人建立聯系。
作者:黃蕾(蘇州大學)
作品:《敦煌樂》插畫設計
設計說明:/
GBIDA2022金方杯創意設計大賽即將開始,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