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東館公共藝術全球征集大賽正式開啟
發布時間:2023-08-02
截稿時間:2023-09-30
閱讀量:3603次
上海博物館東館實景
一座城市因她的藝術而盛名遐邇,一座城市因她的文化而魅力舉世。作為上海十四五期間重要城市文化標識工程——上海博物館東館預計于2023年年底前后建成開放。為提升上博東館空間環境水準,打造上博東館文化藝術品牌,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指導下,面向全球邀請藝術家與藝術團隊,以上海博物館東館若干選定區域為對象創作一系列代表城市新文化、新理念、新創意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展現公共藝術精神,賡續上海博物館文脈,塑造城市品格,彰顯全球智慧。本次大賽的舉辦不僅是一次”人民城市觀”的生動實踐,還是上海市“大博物館、大美術館、社會大美育”計劃的創新實施,更希冀上海市民朋友、藝術家們,廣大的藝術愛好者和國內外的友人們能充分通過大賽——“與上海博物館東館對話”。
本次大賽由上海大學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簡稱PACC)具體承辦。作為上海市最具藝術學科與人才優勢的省部級產學研用成果轉化平臺,PACC依托上海大學多學科優勢,借助上海美術學院的專業及人才網絡資源,一直致力于藝術推動社會創新,藝術服務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近年來,PACC成功參與了包括優秀傳統文化技藝上太空、為空間站繪制中華文明時間刻度在內的多項涉及國家戰略任務實施的重要任務。2013年,PACC攜手國際藝術力量,共同創辦了“國際公共藝術獎”,該獎項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的公共藝術領域的專業獎項,并集合全球智慧,在2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國際公共藝術研究員網絡,觀察與探索全球各地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更新的先進經驗,為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提供藝術的解決方案。同時,PACC圍繞著國家戰略要務,多年深耕城市更新、鄉村振興領域,探索知識服務社會的創新之路,以公共藝術介入現場、城鄉美育協同發展、傳統工藝當代轉化為實踐核心,著力提升公共空間、公共文化、公共生活品質,助力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高校實踐的新模式,在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與示范性,構建了公共藝術學科的平臺化運作、跨界式融合、有機化循環、體系化建設的發展新路徑。
▲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實景
多年來,PACC榮獲各類獎項與榮譽稱號,其中包括:國務院扶貧辦非遺扶貧品牌行動獎,上海市鄉村振興先進集體,上海市公共文化創新項目獎,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優秀策展人稱號等。
承辦本次大賽是一次以學科知識服務鮮活社會現場的文化實踐,中心必以高要求、高水準、高效率的工作品質為目標,對大賽組織團隊的構成、競賽過程的執行、大賽實施的有效運作做精準且明確的布局,對各種情況的預判和全流程SOP的準備做到全面有效的對應,確保大賽的順利實施,并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優選出契合上海城市精神與時代風貌,能代表上海博物館公共形象與文化品位的公共藝術作品。
#1活動主旨
藝術定位
(1)圍繞“東館環境與空間特色”、“上博歷史文脈”、“國際視野”、“人民城市”的整體定位
(2)創造一批獨特、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藝術作品,為上海博物館東館帶來新的文化與藝術氛圍
(3)通過公共藝術大賽的方式,吸引國內外優秀藝術家參與,提高上海博物館東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將公共藝術作品與上海博物館的歷史文脈和城市文化融合,打造更加文化多元、開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方案主旨
主題方向:與博物館對話
通過“與博物館對話”,我們希望競賽的作品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1)上海博物館東館新空間與上海市民社群之間的關系
(2)新的展示技術和氛圍將如何改變人們在都市博物館中的參與方式
(3)市民社群需要怎樣的博物館空間
(4)市民社群如何被吸引進博物館空間——尤其是美育滋養與人們需求之間的關系
大賽項目征集將對“與博物館對話”這一概念進行回應,為探索上海博物館發展、東館新貌、社群關系及都市藝術實踐等愿景提供新的展示舞臺和機會。公共藝術的設置和展示將以促進人與博物館空間共生、都市美學、美育與科技發展共融為目標,從而促進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標的建立,讓新的互動能蓬勃發展。希望這種更具協同性和互聯性的積極影響不僅從現在開始,也將在未來持續下去。
#2組織架構
主辦單位:上海博物館
承辦單位:上海大學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組織委員會
主任:褚曉波、湯世芬
副主任:朱誠、李峰、陳杰、金江波
委員:施遠、袁啟明、葛亮、張承龍
秘書長:施遠
秘書處:張承龍、徐澤誠
學術委員會
主席:
許江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著名藝術家、文化學者、美術教育家
副主席:
汪大偉
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副主席、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上海市領軍人才
潘魯生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美術教育家、泰山學者
劉易斯·比格斯(英國)
著名藝術策展人、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主席、原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
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方曉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裝飾》雜志主編、中國建筑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費迪南德·烏爾里希(德國)
國際藝術獨立策展人、德國明斯特藝術學院教授
杭間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設計史學者
何小青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影視產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金江波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東方學者、知名藝術家
焦興濤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知名藝術家
魯曉波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清華大學資深教授、長江學者
婁永琪
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呂品昌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中國城市雕塑協會副主席、著名雕塑家
呂品晶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筑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筑學會理事
李磊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海派藝術館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知名藝術家
凌利中
主辦方專家代表、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
施遠
主辦方專家代表、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主任
蘇丹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主任、著名策展人
魏劭農
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上海市創意產業中心副總規劃師、上海市設計中心副主任
徐明松
上海藝術攝影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知名藝術評論家
俞力
高級會展經濟師和設計師、國際展覽局世界巡展藝術總監、中央政府采購中心會展評審專家
PACC征集大賽承辦工作組
學術主持:汪大偉
總策劃:金江波、曾軍
項目負責人:張承龍、周武麗
學術團隊:歐陽甦、周嫻、張羽潔、孫婷
宣傳推廣:逄繼青、郭霄楠
項目秘書處:張軼然、白一航、朱藝雅、池宇浩
工作組成員:李依蔓、吳亦凡、朱陽卓、何宜澤、楊靖雯、樊嘉琪、宋頌、鐘宇軒、孟律、楊柳
學術合作: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
#3點位信息
項目區位
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公共藝術競賽項目區位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東臨上海科技館、西臨楊高南路、北臨世紀大道,南面則毗鄰商業地塊。建筑設計師針對不同方向的場地特征,為博物館的四個面設計了不同的公共空間和開放性,從而讓博物館盡可能地與環境達成呼應。整個區域內環境優美,建筑設計典雅,是體現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文化地標,也是一個具有獨特場域特征的公共空間,更是富有無限創作可能的藝術展示平臺。
▲上海博物館東館外立面(效果圖)
設計范圍
上海博物館東館公共藝術征集大賽的規劃范圍包括東館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布局的主要區域,具體包括戶外廣場、序廳、通道、主題展廳及其他可行的方位。參賽者可在這些區域內進行公共藝術創作,以打造上海博物館東館文化藝術品牌,提升東館空間環境水準,并彰顯上海作為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包容開放和創新活力,突出其具有的人文關懷、時代魅力和世界影響力。競賽方案應展現當代視覺文化的魅力,展示其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公共文化屬性。強調作品與社會公眾的廣泛交流互動,同時應具備鮮明的藝術表現力與獨到的藝術創意。
基本需求
(1)主題性:作品須突出主題,并且與場館的氛圍相符。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指導,在館內相關區域進行公共藝術方案創作,其成果要能詮釋上海博物館歷史文脈、上海城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設計者應當以“與博物館對話”為主旨,讓作品與博物館的展示特性和歷史文化相融合,凸顯獨到的藝術創意思維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趣味性:設計作品應足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且能夠與觀眾互動,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3)創新性:設計作品須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公共藝術作品征集的目的是吸引游覽者的興趣,并且對上海博物館東館留下深刻的印象。
(4)可持續性:作品應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貢獻。公共藝術作品要能夠把握在地性、環境協調、形式多樣、功能優先、低碳環保、安全耐久、易維護等原則。
(5)安全性:公共藝術作品必須保證觀眾的安全,并且不會對場館造成損害。設計者應當充分考慮作品的應用場地與交互手段,降低安全風險。
點位設置
(1)北廣場
建議類型:超大型公共藝術(雕塑、裝置)
主題預設: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標性公共藝術,展現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氣質,且富有藝術承載力,突出上海博物館的歷史脈絡。
創作導向:
①作品與周邊環境呼應,裝置結構、含義需與水景相關聯;
②高度超過建筑高度或與建筑高度相當,體量得當;
③具有“剛柔并濟”的藝術內涵,需適應白天、夜間全時段呈現;
④需結構協調、形式感豐富、視覺鮮明。
▲上海博物館東館北立面夜景(效果圖)
(2)南廣場
建議類型:中型公共藝術(雕塑、裝置)
主題預設:以上海博物館LOGO為基本設計元素
創作導向:與南廣場建筑外立面形成恰當構成關系的符號景觀,交互形式親民且視覺鮮明
(3)一樓中央開幕式大廳中庭天窗下
建議類型:大型公共藝術(懸吊裝置)
主題預設:彰顯大氣包容、極致浪漫的海派文化精神
創作導向:以動態可視或動力學裝置展現“動態、延續”的理念,表現自然的軌跡,注重作品的形式感,視覺表現鮮明
▲上海博物館東館中央開幕式大廳(效果圖)
(4)一樓雕塑館外墻
建議類型:浮雕壁畫或壁飾
主題預設:契合雕塑館主題,呼應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審美理念
創作導向:風格典雅、洗練,氣質柔和,營造安靜、親和的館內空間氛圍
(5)一樓東北角書香咖啡區上空
建議類型:中型公共藝術(輕型懸吊裝置)
主題預設:體現輕松活潑、開放時尚的主題
創作導向:力求形式感豐富、視覺表現鮮明
(6)二樓東側弧形落地玻璃外草坪
建議類型:景觀雕塑
主題預設:具有東方美學神韻的現代景觀
創作導向:與周邊的書法館、繪畫館的整體基調和諧,形成清新、典雅、含蓄且富有親和力的空間氛圍
▲二樓東側弧形落地玻璃幕墻(效果圖)
(7)二樓海派書畫館入口外部空間
建議類型:中型公共藝術(輕型懸吊裝置)
主題預設:契合海派書畫館主題,呼應上海藝術發展的歷史文脈
創作導向:以海派藝術為內容設計輕型吊掛裝置,建議以《澱山送別圖》為設計主題
圖片▲元李升澱山送別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8)二樓數字館入口兩側墻面
建議類型:中型公共藝術(雕塑、裝置)
主題預設:契合數字館主題
創作導向:以反映數字藝術對博物館的影響,數字藝術與文物的互動為設計主題
(9)三樓陶瓷專題館外文創咖啡區空間
建議類型:彩色壁飾(壁畫)、雕塑或輕型懸吊裝置
主題預設:契合陶瓷館主題,呼應中國陶瓷藝術審美理念
創作導向:營造清新、雅致的休閑空間氛圍
▲三樓文創咖啡區(效果圖)
#4基本規則
時間計劃
(1)競賽作品征集:2023年6月6日-2023年9月30日
(2)現場踏勘及答疑:2023年6月中旬
(3)大賽征集作品初評:2023年10月上旬
(4)初評結果確定:2023年10月中旬
(5)專家評審:2023年10月中下旬
(6)小樣制作完成:2023年11月中旬
(7)小樣展覽及最終方案確定:2023年11月底至12月初
(8)建設實施:2024年
公共藝術作品征集提交內容要求
(1)參賽對象:國際、國內個人、團體均可參加
(2)設計方案概述:不少于400字(此項材料必須為中英雙語)
方案提交內容:根據不同公共藝術類別方案內容可以有所不同,原則上能夠完整、準確、專業表達設計意圖、方案特色為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創作主題、創作理念、創作原則、方案演示視頻、效果圖、三視圖及其它專業圖紙。
(3)展陳小樣:根據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作品需求進行尺度適宜的比例縮小,應把握在1.5至3米之間。展陳小樣的材料應盡量還原且結實耐用,真實表現設計作品的原本樣貌。
(4)方案提交形式:提交展板文件,尺寸為1200mmX2000mm,分辨率最少300dpi,顏色格式為CMYK,提交圖像文件,例如JPG、PNG、TIF,大小以不超過20M為宜。文件名格式:作者姓名/單位-作品名-作品類型。
(5)方案演示視頻:格式選用AVI或MOV或WMV,視頻分辨率不小于1080p,個案時長不超過5分鐘,團隊方案時長不超過10分鐘。
(6)方案演示文件:格式為PPT和PDF各一份。
競賽官網已正式上線,請有意參賽的個人或團體創作者請前往查看詳細競賽細節。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參賽網站
https://sh2023mu.mq1234.com/
文章來源: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7dbfWh8P5fk4c0XBKOQK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