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方案可落地:南京秦淮河雙線碼頭-立體社區國際設計競賽
發布時間:2023-10-27
閱讀量:6165次
“以人民為中心·為城市而設計”
水埠燈影
南京秦淮河雙線碼頭-立體社區國際設計競賽
01
賽事背景
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自2018年來持續組織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為城市而設計”系列活動,以城市小品類公共設施為對象,以打造精品公共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為宗旨,面向社會開展方案設計征集大賽。
該系列已先后推出“南京市重點地段獻血設施方案設計征集大賽”“南京地鐵站點出入口設計方案征集競賽”“園藝博覽會花園驛站設計大賽”“邁皋橋長園廊橋設計競賽”“南京綠博園地段建筑小品設計競賽”“望亭小筑南京立體環境-社區單元國際設計競賽”“微聚落輕建造南京環境-社區單元建筑設計競賽”七期主題競賽,取得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第八期將繼續著眼于城市空隙地與城市空間小微更新,以服務民生和體現文化為價值導向舉行建筑設計競賽。
02
賽事主旨
本次競賽主題為“雙線碼頭-立體社區”,面向城市中廣泛存在的水、陸之間的空隙地、剩余地問題,回應后疫情時代人民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日常生活需求,反思我國當下公共基礎設施走向日常生活的新策略及新方式;鼓勵以景觀都市主義的策略和“立體環境-社區單元”的理念對當代城市空間和都市生活重新理解和設計。
競賽面向國內外開放,優勝方案將付諸實施。希望通過共謀、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疫情后城市公共設施及景觀空間小微更新的示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增強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本期競賽邀請著名建筑師、奧斯陸建筑與設計學院(AHO)前校長Per Olaf Fjeld教授,著名建筑師、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 Zurich)Christian Kerez教授,著名建筑師、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主持建筑師、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教授,著名學者、建筑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葛明教授,著名建筑師、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著名學者、建筑師、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主持建筑師、香港大學建筑系王維仁教授,組成專家學術指導委員會。(按中外、姓氏首字母排序)
03
大賽組織
主辦單位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秦淮分局
南京壹城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學術支持
Per Olaf Fjeld教授
Christian Kerez教授
塚本由晴教授
葛明教授
李興鋼
王維仁教授
(按中外、姓氏首字母排序)
04
時間計劃
1.大賽征集
2023年4月7日-2023年9月7日24時(征集截止時間)
2.踏勘及答疑
2023年4月,組織點位踏勘及答疑活動。
3.專家評審
2023年9-10月,組織專家評審,分為初評、終評兩個環節。初評確定入圍作品,終評評選一二三等獎作品。
4.網絡票選
2023年10月,發布入圍作品,開展網絡投票。網絡投票確定網絡人氣獎作品。
5.結果公示
2023年10月-11月,進行獲獎結果公示。
6.表彰展示
2023年11月,對獲獎者進行宣傳表彰,對獲獎作品進行專題展示。
05
大賽報名
1.參賽對象
本次大賽面向國內外廣泛征集,設計單位、獨立建筑師、在校學生以及社會人士均可參賽。
2.參賽報名
參賽者可通過下方鏈接獲取參賽資料,并于2023年9月7日24時(征集截止時間)前將參賽報名資料(包含設計方案、承諾書及報名表、身份證明資料,詳見“參賽材料”要求)一并發送至郵箱:wharf-community designforcity.cn,并在郵箱主題注明“水埠燈影——南京雙線碼頭-立體社區國際設計競賽”字樣。
下載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5S_A7uJpIyDJKpJ5uvUjmQ
下載密碼:
o2yh
參賽者可為個人、團隊或單位。已實施的作品、已參加過其他競賽或發表過的作品不得參賽。
06
設計任務
1.設計內容及要求
競賽基地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游線沿岸,為新建的碼頭服務設施;這些公共設施是南京文化名片的組成部分,服務于傳統秦淮畫舫活動,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其與陸上交通及社區生活的連接。本次競賽以“雙線碼頭-立體社區”為主題,共設兩處地塊,參賽者可擇任一地塊展開設計,要求通過處理水、陸之間的空隙及連接問題,在所選場地內設計一棟或一組設施或構筑物,提供碼頭、驛站等服務,塑造立體社區,并具有推廣的可能。
1.1水埠燈影:雙線碼頭-立體社區
要求設計一棟或一組立體的碼頭-社區,既面向水路作為碼頭,又面向陸路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
結合水埠進行場地建造,于水、陸兩線之間營造具有社區感的城市環境。
雙線碼頭:水陸兩線之間的空隙地類型在城市內具有普遍性,思考雙線之間在標高、視線、流線上的特殊連接、行為方式及空間體驗,重新定義城市公共基礎設施。
水線:考慮濱水體驗新模式,為水上交通提供服務。
陸線:重新思考城市與水岸的關系,為陸上交通、周邊社區提供服務。
立體社區:以碼頭設施和小微構筑物為基礎形成立體疊合的“社區”,對城市環境進行場地重構和建造,提出城市濱水空間更新新模式。
立體:為提高城市土地價值,激活城市濱水空間,創造立體疊合的城市公共空間;
社區:以社區理念重新定義碼頭設施,提出具有示范性的碼頭-社區模式。
碼頭-社區類型,宜提煉原型,可示范;
碼頭-社區功能,宜高低錯置,兼顧水陸雙線,有特色;
碼頭-社區營造,宜安全易行,重場地。
1.2設計要求
總圖要求:要求總體考慮水線、陸線環境,至少繪制用地范圍內的碼頭-社區總圖。
功能要求:碼頭-社區總體功能由參賽者自行策劃,考慮多種行為,至少包含以下內容:
一處臨水面、有覆蓋的上船下船碼頭;
一處在地面、有覆蓋的登船咨詢等待空間(含室內售票亭及等候空間);
一處在高處的室內空間,功能自設。
建筑限制:建筑濱河界面最高點距最高常水位標高不超過7米,臨街建筑高度距陸路地面不超過9米;建筑基礎和上部覆蓋不得超出建筑可建設紅線,臨水碼頭平臺及用地紅線內可進行地形及景觀設計。
面積要求:要求總建筑面積不大于200平方米,地面及在高處的室內空間面積各不小于30平方米。
環境要求:注意保護堤壩安全,堤壩需保證連續、且不得低于絕對標高6.4米以滿足防洪要求。需要對地形堤岸及景觀進行整體考慮,碼頭平臺標高根據設計自定(常水位為4.38-4.58米,排澇控制水位為4.88米)。盡量保護但可酌情移植部分已有樹木。
1.3場地條件
兩處地塊均位于秦淮區,內秦淮河西五華里沿岸,地塊面積均在1000平方米上下。
A地塊:堆草巷碼頭
要求通過雙線碼頭-立體社區的整體地段營造,帶動堆草巷周邊,可作為城市節點連接和進入小西湖街區,具體策劃可由參賽者自定。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N8K4d4pHisxctSfeyUO2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