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術館首屆當代雕塑名家作品展正式開展
發布時間:2024-02-06
閱讀量:4284次
主辦單位:深圳美術館
協辦單位: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策展人:陳履生、陳云崗、衛恩科
展覽時間:2024年2月6日至6月2日
展覽地點:深圳美術館二樓雕塑展場
前言
具有立體造型的雕塑是人類審美和創造力的結晶,早在中國五六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后期就已經出現。在此后的發展中,中國雕塑以其獨特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風格,從秦始皇兵馬俑到漢代霍去病墓石雕,從漢代的《說唱俑》到南朝陵墓雕刻,都是世界雕塑史上的獨特篇章。可是,隨著中國雕塑轉向寺廟、石窟中的佛和菩薩造像的時代發展,盡管有像敦煌、云岡、龍門等那樣的偉大創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礙了它的多樣化發展,及至到了明清的式微。
隨著20世紀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20世紀初的年輕一代到歐洲學習了西洋的雕塑方法和藝術觀念,劉開渠等一代雕塑家回國后的教學和創作,促成了中國雕塑的時代轉型,他們從為人生的雕塑轉向為時代的雕塑,構成了中國現代雕塑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到了1949年之后,隨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集體創作,人們看到了在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時代的高峰期,同時也展現了現代雕塑在公共空間中所表現出的公共性。這一時期的老一輩藝術家所奠定的專業基礎以及審美風格,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傳統雕塑和西洋雕塑的結合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在21世紀前后,中國雕塑得到了空前的巨大發展,這就是以城市雕塑為中心的發展方式。無疑,它連接著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公共性的表現。可是,在從架上走向公共性雕塑的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個別到普遍,尤其是在城市的形象工程中,雕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雕塑有了空前的普及。然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們也能夠看到在“工程化”的創作中,良莠不齊的雕塑簇擁在公共空間所形成的視覺問題。從一二線城市中的大型廣場到一般社區,從縣城的中心到普通的鄉鎮,雕塑的普遍性存在都已經成為公共視覺中的一個重要組成。
作為具有公共性的雕塑藝術的發展,面對21世紀新的社會的狀況,它的轉型以及它的多樣化,盡管其中的問題重重,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雕塑的未來可期。因此,舉辦“當代名家雕塑作品展”作為時代創作中的巡禮、回顧和檢討,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中國雕塑的整體狀況,從而在審美范圍之內,讓雕塑成為城市中的一個個亮點,而不僅僅是形象化;讓當代雕塑進入到公眾審美的視野,發揮其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陳履生
2024年1月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QxiYlKLSFvkubKraKvlS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