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像位于南檢票口,為赭紅色大理石,立于1993年7月29日。雕像底座長2.5米,寬1.5米,雕像高4米,為戚繼光戎裝全身雕像。
戚繼光(1528-1587)字無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是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明隆慶二年(1569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士和整飭邊務。
明隆慶元年(1567年),戚繼光和譚倫調到薊州,統轄薊鎮軍事防務。此時,大規模整修了轄區內的長城。隆慶五年秋建成,遺存至今?!睹魇贰份d:“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偙韵孪な芄澲?。自嘉靖以來,邊墻雖修,墩臺未建。繼光巡行塞上,議建敵臺,督撫上其議,許之。五年秋,臺功成,精堅雄壯,二千里聲勢聯接。”
在修建的原材料上,戚繼光也是用心取材。他燒制的青磚,是選用黏性極大的河泥在經過反復摔打后,被送入800攝氏度高溫的封閉空間中,磚坯內的鐵離子從呈紅色的三價鐵,還原成青色的低價鐵,形成抗風化、耐侵蝕的青磚,這種新型的建筑材料,將為長城帶來至關重要的變化,要得到堅固的青磚,需要先用微火,將磚窯烘一個月,然后用旺火燒半個月,再用大量的木炭高溫燒制三天三夜。燒制好的青磚抗壓強度可達到237千克,與現代化機器生產的磚石相差無幾。
對工程進行標準化的統一管理,正是長城工程總指揮戚繼光偉大的創舉,經過推算修筑一米磚砌長城大約需要15窯磚,再加上關城、墩臺,平均每米約需22窯磚,戚繼光修建的1500千米明長城,如果有百分之十是磚砌的,使用青磚的總量就能達到驚人的15億塊,如何在長城上讓火力發揮的更猛,是戚繼光必須解決的難題,戚繼光的解決辦法是建造空心敵臺,這是一種建立在長城墻體之上的空心堡壘,也叫做敵樓。
敵樓均為空心,分上下兩層,底層為作戰層,青磚鋪地,內部拱起數量不等的劵門,作為守城士兵來往的通道,墻壁上留有箭窗,箭窗少的只有一個,最多的有11個,因此按敵臺某一面的箭窗數,敵臺也被叫做三口樓、五孔樓等,由底層到頂層多數靠樓梯上下,樓梯材質各異,木質樓梯很難保存下來,只有石梯、轉梯至今尚有以及留存。
也有的敵樓不設樓梯,黑樓(金山嶺長城)就是如此,在底層樓的頂部開一個天窗,士兵上下樓采用軟梯,上樓后把軟梯撤到樓上,即便敵兵進入敵樓,也只能望樓興嘆,跨城墻而建的空心敵臺,既可以存儲武器、彈藥,也成為守城將士的居所,而且和周圍的長城設施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金山嶺的庫房樓一帶,就是長城防御工程完備的典范之作。
庫房樓外側靠西面的山頭,有兩個圓形的墩臺,那是哨兵觀察敵情的地方,在這兩個墩臺之間的山嶺上,有一條長城支線,南北走向,一直延伸到庫房樓,一旦敵軍從支線方向來犯,庫房樓能夠迅速向支線增援兵力,憑借支線長城迎戰,萬一抵擋不住還可以從支線長城撤回庫房樓,在庫房樓北側50多米的地方,有一道不太規則的石墻,高2米,長200多米,這道墻叫擋馬墻,專門用來阻擋敵人的騎兵,即使敵軍突破了擋馬墻,他們還要面對庫房樓外側樓腳下一個長15米,高2米的半圓形戰臺,站臺上布滿射擊孔,士兵們會在這里阻擊敵軍,假設敵軍突破所有這些外圍防線,他們的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庫房樓上的士兵憑借敵樓上的箭窗、垛口,能夠給予來犯的疲憊之師,最后的致命一擊。
戚繼光修建的長城是一整套防御陣地體系,攻防一體的空心敵臺,發揮了火器的威力,烽火臺提供了迅捷的通訊系統,全面有效的情報偵察系統,450時年前,從山海關到居庸關長達1000千米的防線,軍事信息的傳遞只需要三個小時就能夠完成,公元1571年戚繼光督造的長城敵臺工程宣告完成,從此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1000千米防線上,矗立著1017座雄偉的敵臺,戚繼光這位明王朝孤獨的革新者,把長城的生命推向極致巔峰。
自從戚繼光的長城工程開建以來,明王朝駐守北部邊境的九個軍鎮,先后整修長城,在明王朝建立200多年后,明長城終于連通為一道完整的防御線,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將一個努力追求永恒不變的王朝,緊緊保護在高大的圍墻與宏偉的堡壘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