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臺俗稱烽堠、煙墩、墩臺,是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最早出現于公元前1000年前的西周。西周的最后一位皇帝周幽王統治期間出現了一種叫做烽火臺的信息傳遞系統,在西周都城鎬京附近的驪山上每隔2.5至5千米就有一座高高聳立的烽火臺,周王派人日夜駐守其中,一旦發現西北部的犬戎來襲,守兵就敲響打鼓,白天生煙,夜晚點火,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敵人侵襲的消息傳遞給忠誠的諸侯們。并在當時制定了一整套成熟的制度,通過擊鼓的次數、煙柱的數量與火炬的升降和搖擺都能表達不同的意思。
自漢、唐到明代,烽火制度不斷完善。如發現敵人來犯,夜間放火叫“烽”,白天燃放煙叫“燧”,所以烽火臺在那時也叫“烽燧”。
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烽火臺需要派兵駐守,若發現敵人百余人,可放一烽一炮,如有敵人五百人,可放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四烽四炮,過萬人則要放五烽五炮。
烽火臺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烽火臺的建筑早于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后,長城沿線的烽火臺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臺的建筑。
在某些地段,連線的烽火臺建筑甚至取代了長城城墻建筑。長城沿線的烽火臺的建筑與長城一樣,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臺多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壘筑;山區的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的自明代有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的。
烽火臺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長城干線上之外,一般分為三種:
一種在長城城墻以外沿通道向遠處延伸,以監測敵人動向;另一種在長城城墻以內,與關隘、鎮所、郡縣相連,以便及時組織反擊作戰和堅壁清野;再一種在長城兩側(秦漢時有建在長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
早期還有與都城相聯系的烽火臺,以便盡快向朝廷報警。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的一位妃子非常冷艷,周幽王為了博她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想來博她一笑,結果,被戲而回,懊惱不已。幽王從此便失信于諸侯,最后,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