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樓-大角樓
大角樓位于慕田峪關東側的制高點,是游覽段較大的一座敵樓,現編名慕字一臺,是慕田峪長城著名景觀之一。大角樓還是慕田峪長城中是一個較大的敵樓,這里為東的制高點,視野十分開闊,慕田峪長城已收眼底,長城內外也一收眼底,它的軍事作用更為重要,西警戒慕田峪關,內外情況一目了然,東警戒丌蓮關,進退為必由之路。大角樓建筑分為上層和下層,下層為錦行,通道上曾修建望亭,面南有四大孔,是小孔,面西有兩孔一門,它的內在結構十分有利于作戰,有哨的功能,有守的防御,有站的通道,及建筑精巧用料講究,視之宏大,用之實用,都可稱一絕。
此樓向西警戒著正關臺,向東警戒丌蓮關,同時是兩個關口的崗樓。另外,它又是薊鎮長城與昌鎮長城的分水嶺。大角樓三面有長城,一條往西與八達嶺相連。一條往東,與古北口相連。一條往南,為內支城“禿尾巴邊”,因從長城任何一個角度看,都似一個城角,故名大角樓。
二號樓
二號樓正關臺
從單座空心敵臺體量上來看,22座空心敵臺中尤以慕田峪關城——正關臺最為宏偉。這座空心敵臺建在山脊線最低的隘口處,海拔486米,控扼北面的諸山谷或河谷與南面的寬闊的懷沙河谷地以及懷柔盆地之間的交通,戰略位置極重要。自關口東西兩側,長城沿山脊線升起,關口東側相臨峰嶺上的“大角樓”近在數百米之內,海拔高達603米,比“正關臺”高出百米以上。它由中間一座主臺與兩側耳臺相聯組成,形成主廳側室之格,可容百人。臺基南北通長37.76米、主臺東西寬15.1米、高連垛口14.15米。
三座樓臺皆為空心結構,臺頂上共有樓房9間,其左側耳樓頂上3間樓房內還保存原建的順山炕,說明此屋應是守關將領住宿的房舍。主樓中層空豁,中室內原有木梯可達臺頂,中室四周有通道環繞。樓體下部為花崗巖條石砌筑,上部為青磚砌筑。兩側耳樓是左右便門通往主臺中室的通道。敵樓聳立在長城之上,顯得雄偉壯觀。在長城內側向南的正面墻上,有“正關臺”三字石匾。有兩條花崗巖條石砌成的臺階,分別在正關臺的兩側,守城的將士由此兩條石階上下長城。而過往行人則走正關臺東側較為隱蔽的卷門?!罢P臺”關門不開設在城臺的正中,而是在城臺東側的墻體上開設相通內外的卷門,沿陡坡修筑階梯,作為聯系關內外的通道。三臺聯成一體的空心敵臺,在萬里長城中實屬罕見,目前僅此一例,極具特點。
十一號樓
慕字十一臺位于長城外側約40米的一個山包上。此樓與其他敵樓不同之處,一是在長城外側,距城墻約40米;二是周圍距樓2米處有高1.5米的垛口墻。在慕田峪長城,此段長城被稱為“外支城”。
因敵樓對面的長城內側有一較寬綽的低洼地,此處正是古時儲放糧草彈藥的場所,需特另防衛,而長城外側地勢又復雜,有一條山間小路通往北塞,溝谷里匯集著幾道山脊敵人易從此摸上城墻,故在較大一山脊上建了一座敵樓,又修了加強設施——防護墻,即前面說的垛口墻,一旦發現敵人,樓上,樓下及中層箭窗可對敵人形成三層交叉火力,使敵人難以接近長城。
十八號樓
慕字十八號敵臺內,南墻上鑲嵌著一塊石匾,高80厘米,寬35厘米?!笆摇鄙戏绞禽^大的“界牌”二字,正中西側豎寫;“迤東系慕田峪地方”,東側豎寫“迤西系賈兒嶺地方”,下腳豎寫“成化七年七月立”。這是歷史上慕田峪關管轄的西端界線。
慕田峪長城敵樓,在內部結構上也有差異。大部分敵樓內部各個部分是互相連通的,但也有的個別幫樓內部的各部分被局部分開。除了敵樓的建筑展現出多樣性,位于垛口下面的箭孔也有不同。大多數箭孔為方形孔,但也有的箭孔的頂框為弧形,有波浪形或桃形,反映了長城建造者們之精心構思。
“因險制塞”的建筑原則在慕田峪長城的砌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充分利用自然天險,加強防守,慕田峪長城的砌筑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技術手段,搶占制高點,控制局勢?!罢睒恰蔽鱾壬絼輼O其險峻,沿建在刃脊型的懸崖陡壁上“單邊”長城而下,長城為了通過因山脊斷裂形成的崖口絕壁,控制陡崖外側的制高點,修筑長城的軍事家和工匠用兩根鑄鐵梁擔搭建在兩側口陡壁之間,把長城從鐵梁上修過,這種長城凌跨懸崖而過的修筑方式在萬里長城中甚為罕見,是慕田峪長城風景名勝區中獨有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