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發展與創新驅動的時代浪潮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域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獨特魅力,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技藝。現代設計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和時代感,與非遺相結合,將為非遺注入新的生命力。
為推動非遺與現代設計深度融合,搭建設計公司與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溝通的橋梁,激發創意火花,助力非遺文創產業蓬勃發展。2025年3月8日至9日,鄭州市平面藝術設計協會組織鄭州優秀設計公司代表,在河南省工信廳消費品處李麗處長、鄭州市非遺保護和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李桂玲、鄭州市非遺保護和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中心非遺部主任馬靜、鄭州市服裝協會秘書長賀榮等領導組織帶領下,以“探尋非遺創意共生”為主題,對鄭州市區及周邊區縣非遺項目進行了調研考察。
第一站
-銅器鑄造技藝-
2025年3月8日上午,鄭州市平面藝術設計協會聯合鄭州市非遺保護和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中心,參加了“河南華夏青銅藝術博物館”啟動儀式和“漢服迎春禮遇青銅”啟動儀式,感受和體驗了中國青銅文化的魅力。
銅器鑄造技藝——首山之采,肇自軒轅。九牧貢金,用襄禹鼎。作為中華文明肇始的河洛一帶,從龍山文化時期冶煉銅遺址,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銅重器,到秦統一度量衡的“大隗銅權”,再到歷代傳承的各類銅制生產生活用品,銅器制作一直在這方熱土傳承、賡續。鄭州經濟開發區銅器鑄造技藝,就是這一歷史傳承的鮮活呈現。
該項目以失蠟法為主,通過塑型、翻模、制殼、脫蠟、燒結、熔銅、澆注、脫殼、修飾等環節,作品涵蓋仿古香爐、仿古青銅器、陳設禮器、銅工藝品、宗教用品、城市園林雕塑等。
作為中原銅器制作流派之一,其所承載的知識和技能,既是鄭州地域文化的有機構成,也是當代中原銅文化的重要組成。它以中原文化為主要題材,具有收藏鑒賞、陶冶情操、美化空間、傳承歷史等功能。
第二站
-晶石造器-
3月8日下午,考察團來到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家以“晶石造器”非遺技藝為主題的公益性博物館,執行館長王貴峰向考察團詳細介紹了博物館的緣起與發展。該館以鄭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晶石造器》為核心,系統展示了晶石的起源、造器工藝的千年傳承,以及晶石從生活用器向禮樂磬器、祭祀用器的功能演變,追溯華夏造器史的技藝脈絡。
第三站
-紅泥堂泥塑-
泥塑,俗稱“彩塑”、“泥玩”,是一種古老常見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紅泥堂泥塑展示館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趙恩民泥塑”為代表,展示保護具有中原地區黃河文化特色的非遺泥塑作品。藏品包括歷屆金獎泥塑作品、銅塑、磚雕等千余件作品。考察團認真聽取了工作人員講解,驚嘆于泥塑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對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非遺留存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第四站
-鳥蟲篆-
鳥蟲篆稱鳥書或鳥蟲書,源于商周時期,是由圖騰文、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的一種特殊藝術文字,鳥蟲篆的觀物取象,從象達意的表現方式,正是中華民族審美思維的核心觀念。2021年4月,鳥蟲篆藝術榮獲了鄭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稱號,這不僅是對鳥蟲篆藝術價值的肯定,也為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鄭州鳥蟲篆藝術博物館,考察團被鳥蟲篆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意蘊深深折服,并從藝術設計與鳥蟲篆結合角度大膽創想,提出了鳥蟲篆藝術現代表達的可能性。
第五站
-傳統髹漆技藝-
髹漆,亦作“髤漆”,謂以漆涂物。河南髹漆工藝歷史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在商代河南就已經有成熟的漆器制作技藝存在。鄭州傳統髹漆技藝源于商周,古稱桐木漆器,后稱鄭州漆器,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主要以生活用器物為主要表現形式,是具有場景化的實用器。通常選用鄭州常見的桐木為底胎原料,采用素漆、犀皮漆、菠蘿漆、金銀平脫等工藝技法制作完成,在工藝美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正合漆藝,考察團與傳統髹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鄭州市非遺傳承人、中級民間工藝師李波進行了交流。
第六站
-傳統修腳術(舍藝)-
傳統修腳術,因地域和傳統習慣的差異,分“南派”和“北派”,“北派”源于河北定興,以“治”病除根為主。舍藝修腳創始人萬正元祖上師承北派修腳,采用刀法和中醫藥方相結合治療各種腳病,修治效果明顯。萬正元先生秉承家族技藝,創立了自己的修腳品牌—舍藝集團,將該項目很好的保護起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考察團詳細聽取了宮廷修腳術非遺項目的介紹,舍藝集團的與時俱進、傳承創新,給考察團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七站
-滎陽杮霜糖-
柿霜糖,別稱霜糖、霜糖餅(片)、廣糖、行糖,是消暑祛熱的清涼食品,獨產于滎陽,一般直徑約為5厘米的小園餅,性涼,食藥兩用,味道涼甜。2011年,滎陽霜糖(柿霜糖)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考察團調研了滎陽霜糖非遺項目,并與滎陽霜糖非遺傳承人、柿霜堂第四代掌門車乘風進行了交流。
第八站
-密玉俏色雕刻-
密玉俏色雕刻,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擇色、餒雕、分層、俏色為主要特征。在俏色的基礎上,把握玉器整體的色澤處理,充分利用密玉這種土黃、生赤者和土紅之間的層次差別,敢于設計,出人意料,巧妙地利用這種玉質的特點,突出其俏、巧、絕、跳的突出特征。
考察團調研了新密市華龍玉器廠,并與華龍玉器廠總設計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密玉俏色雕刻”代表性傳承人王冠軍進行了座談交流。
第九站
-木桿秤制作技藝-
木桿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曾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計量工具,一端挑的是人間生計,一端秤的是天地良心。木桿秤正在淡出計量舞臺,但作為婚慶用品、民俗工藝品,它卻并沒有消失。“木桿秤制作技藝”在滎陽市賈峪鎮石硼村許錫生那里,以家族師徒和子承祖業的方式已傳承200多年。2019年,滎陽的木桿秤制作技藝被選入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石硼村,考察團調研了“木桿秤制作技藝”非遺項目,并與傳承人許錫生進行了交流,就傳統計量工具和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的活化利用進行了創新性探討。
第十站
-窯溝窯陶瓷燒制技藝-
窯溝瓷窯創始于唐代,興盛于北宋、金,是一處影響深遠的大型民間窯場。窯溝瓷工藝精湛,造型規整,以白地黑花瓷著稱,其白如玉、黑如漆的質地,傳統水墨書畫的特征,傳播并影響了整個磁州窯系。其產品通過絲綢之路走向海外,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館具有窯溝窯瓷器收藏。2021年,窯溝窯陶瓷燒制技藝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第十一站
-秦漢爐火鑄劍技藝-
《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據記載,宛馮寶劍因宛人于馮池鑄劍而得名,距今已有2700余年歷史,后因戰亂技藝失傳。馮池,位于今古滎鎮馮莊以北、小李莊以南,其遺址和溪床遺跡尚存。秦漢爐火鑄劍技藝傳承人賈懷進乃鄭州古滎鎮人,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劍之一、宛馮寶劍的第七代傳承人。多年來,賈懷進潛心研究、深度挖掘,繼承了漢代冶鐵鍛打技藝,以古法冶煉、鍛打,純古法淬火研磨,將秦漢爐火鑄劍技藝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系列作品一直是國內藏家爭搶購的珍品,甚至遠銷歐美。
第十二站
-雙橋酒釀造技藝-
雙橋酒始于商代,盛于唐朝,興于明清,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先后獲得”中原歷史文化白酒”、”河南省著名商標“、“全國質量放心品牌”、“HACCP認證”等多項榮譽。2013年,“雙橋酒釀造技藝”被列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9年,“雙橋·鄭州味道”白酒被河南省酒業協會評為豫酒(鄭州)名片。2021年,“雙橋”酒被河南省商務廳評為“河南老字號”。2021年,“雙橋”酒成為“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指定用酒。
考察團實地參觀調研了雙橋酒廠,認真學習了解生產、窖藏等各個環節,對雙橋酒的歷史淵源、品質管控有了更為明確的感知。
第十三站
-黃河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以沉淀千年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是工藝美術精品之作。黃河澄泥硯在歷史上被列為四大名硯。清末,黃河澄泥硯制作技術由著名泥塑匠師王玉瑞家族傳承,現代黃河澄泥硯傳承人王玲其作品十余件曾獲各級政府獎項,如“云龍硯”“九龍龜硯”“南瓜硯”“八仙過海硯”“紅樓夢人物硯”“三國故事硯”“十二生肖硯”等系列硯臺,并被數十家博物館收藏。
考察團調研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并與黃河澄泥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慧進行了交流。
第十四站
-鄭州窯-
鄭州窯文獻亦稱御窯、柴窯,是五代后周所立,其開創的天青釉瓷影響深遠。鄭州從商代就掌握了原始青瓷的燒制技藝,是中國原始青瓷的重要發祥地,文獻記載,在五代時期鄭州更是燒造出了精美絕倫的柴瓷,其主要特點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明代王佐所著《新增格古要論》中專門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瓷史》記有“五代數十年間,其瓷窯可考者有五,曰鄭州窯、耀州窯、宣州窯、南平窯、越州窯”,鄭州窯為諸窯之冠。然而,自五代后,鄭州窯柴瓷就神秘地消失了。尋找和復燒鄭州柴瓷窯成為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和陶瓷人的夢想。由陶瓷藝術家孫軍領銜打造的鄭州窯歷盡千辛萬苦再現和傳承了鄭州陶瓷史上的榮光。鄭州窯青瓷燒制技藝的恢復填補了中華瑰寶陶瓷藝術的又一項空白,被鄭州市政府公布為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河南省第七批“中原貢品”保護名錄,榮獲河南省社會責任創新企業。
-本次考察活動鄭州市平面藝術設計協會參加機構及人員-
榮譽會長徐濤/鄭州青桐品牌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榮譽會長高書凡/鄭州睿高品牌設計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會長于衛紅/鄭州賽尚品牌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副會長賀亞楠/河南茵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副會長孫澤/河南三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意合伙人
副秘書長趙光輝/鄭州輝創品牌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鳴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規劃研究院品牌總監
張輝/河南茵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略合伙人
楊銘/河南三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設計合伙人
此次考察活動不僅展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生命力,更凸顯了跨界合作對傳統文化創新的推動作用。以科技賦能傳統、以設計激活文化,為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提供了鮮活樣本,也為“非遺+”產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
https://mp.weixin.qq.com/s/pVFa0PepHlfW-MEN7X6C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