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是一座千年古鎮、歷史文化名鎮湖熟是悠久燦爛的“湖熟文化”的發源地,是胡孰侯國的都邑所在地,是魚米之鄉,也是著名的板鴨之都,是一個千年文脈薈萃之地。湖熟地處江寧、句容、溧水三地交界處,自古就有“金陵東門戶”之稱,地理位置優越,曾經一度成為軍事重地、商貿中心,成為繁華的“小南京”。
湖熟歷史悠久,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境內坐落著明清江南民居建筑的典范楊柳村古建筑群和600多年歷史的古清真寺,涌現出了史量才、張棟梁、沈柏鑫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湖熟物產豐富,湖熟板鴨享譽天下,明清時期是向朝廷進貢的貢品,湖熟紅木工藝品更成為現代的國禮。
湖熟文化篇
千年古鎮
蕩漾水鄉,連結湖熟百里,豐饒之地,孕育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猶如小小村落、悠悠古鎮,沉淀著歷史的氣韻,儼然于此;猶如清真古寺、姚東老街,踩踏著歲月的節拍,屹立至今。濱秦淮、面赤山,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利,素有“小南京”之稱。
湖熟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厚,博大精深。早在西漢初年就建有胡孰縣,漢武帝元朝元年(前128)封江都易王子胥行為胡孰侯,纏為秣陵侯、敢為丹陽侯。胡孰為當時三侯國之一,東漢時稱“湖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記載,西漢初年,湖熟就設縣色,歷經兩漢、東吳、宋、齊、梁、陳,一直延續至隋初,有70年城市文明史。
經歷歲月的變遷滌蕩,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轄區內有以歷史文化名村—楊柳古村落為代表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姚東老街、清真寺至今仍保留重要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以及新石器時代的“湖熟文化”遺址:老鼠墩遺址、船墩遺址、梁臺古文化遺址等;各氏宗祠、古樹名木、名人故居等遺址遺跡眾多,遍布整個街域。
湖熟文化
考古發現,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先人們就在這片土地上技荊斬棘、開疆拓土、繁衍生息,他們在新石器時代村落的廢墟上建立起“臺型遺址”新家園,創造了長江下游具有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
湖熟文化是中國江南地區的史前文化,與“河姆渡”文化齊名,代表了長江中下游地區4000-5000年的燦爛文化,是南京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延續南京城市記憶和歷史文脈起著重要作用。1951年錢立三先生在湖熟古文化遺址發現的石器、陶器和青銅器,經考古界專家曾昭燏(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尹章煥、胡小石(時任南京大學文化院院長)考證,界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早期古村落遺址,被命名為“湖熟文化”。
湖熟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青銅時代的重要考古學文化,也是江蘇第一個經過系統論證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湖熟文化遺址大多在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為主(因此稱作臺形遺址),建材有用火烤的痕跡最具特色的工具是印紋陶的使用,仍以石器為主要的工具,但已具有青銅器鑄造的技術,其時代相當于中原的商代至西周初年。人們過著刀耕火種、飯稻羹魚的生活,篳路藍縷,將文明之光灑遍這片土地。這一時期,先民對這塊熱土的開發進入到了一個高潮,創造了“湖熟文化”,湖熟也被現代史學家譽為“南京文明的搖籃”。
人才輩出
湖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在湖熟文化的區域內誕生的杰出人物無數,古代有:甘寧甘氏家族、王羲之家族、謝安、荀氏家族、陶弘景及陶氏家族、業氏家族、秦檜及秦氏家族,近代有:袁枚、鄧廷楨、報業臣子史量才、國醫泰斗張棟梁等。當代有: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鐵道部長盛光祖,出版總署署長聶震寧、教育大家沈伯鑫、國畫大隱董伯、著名作家李倫新、中國第一個國際女子馬拉松冠軍趙友鳳等,還有革命烈士李應彪、陶家齊、張耀華、劉鶴亭、王齊賢等等,每一個人物都讓湖熟感到驕傲和自豪。
地理位置
湖熟不僅歷史悠久,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歷來為“金陵門戶”,是通往句容、溧水、高淳等地的要沖,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漢代為丹陽郡十六城之一。
熟街道地處江寧區東南部,位于江寧、句容、溧水三地交界,跨句容河兩岸,寧杭高速鐵路、寧杭高速公路、S337省道穿境而過,距中華門約20公里,是長江中下游“湖熟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江蘇省百家歷史名鎮之一。街道現有區域面積146平方公里,下轄22個社區,戶籍人口8.4萬人。
文化景觀篇
歷經歲月滄桑,現存的位于湖熟街道境內的湖熟文化遺址有梁臺古文化遺址、船墩古文化遺址、神墩古文化遺址、老鼠墩古文化遺址、前崗古文化遺址等。
梁臺古文化遺址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湖熟社區句容河北岸。遺址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36米,高約10米,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遺址下方,南、北為公路,西、南兩側民房較多,遺址頂部西北側有電視插轉臺一座,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另有一座40平方米民房,其余全建為水泥曬谷場,供當地農民晾曬稻谷使用。1951年發現并試掘,1982年8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船墩古文化遺址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河北社區趙家邊村北距湯銅公路約100米。該遺址呈船形,東西長85米,南北寬60米,高出地面約10米,墩下四周為大片農田,民房。遺址表面采集有夾砂紅陶,鬲、鼎,石斧,石錛等。1982年8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神墩古文化遺址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耀華社區新墩村。該遺址外呈臺型,1951年發現,面積約3500平方米,高出地面約10米,其周圍斷面可見灰土堆積。采集有夾砂紅陶片、鼎與鬲足器物殘片等。墩下,南面環水,其他三面由農田包圍,頂部蓋有數棟民房,現為湖熟海綿廠使用,由私人承包經營,該廠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另外建有一座約50平方米的職工食堂,還有一座30平方米的衛生用房,遺址除上述建筑外,其他層面沒遭破壞,外觀仍保持原有形態。1982年8月被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老鼠墩古文化遺址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湖熟社區曹家邊。該遺址又名榆墩或虞墩,1951年發現同年江蘇省博物院進行試掘。遺址分大小兩個墩子,大墩在東側,小墩因過去修圩取土地勢較低,臺型狀不明顯,大墩南北長約40米,西北寬約25米,面積1000平方米,現為村民的菜地,遺址上另有墳包數座,2006年修寧杭高速二期時發掘了約1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片及部分石器,玉器等,現寧杭高速從遺址西側穿墩而過。老鼠墩遺址1982年8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崗古文化遺址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耀華社區前崗村北。該遺址,當地人稱“雷公墩”,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1951年發現并試掘,出土文物有石斧,錛、夾砂紅陶、鬲、鼎以及銅鏃等。1982年8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景觀
湖熟老街縱橫交錯,擁有多條明清老街和名人故居。境內有楊柳村古建筑群、回民一條街、錢家渡等名勝古跡。湖熟還是一個少數民族重鎮,湖熟清真寺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回族廟宇之一。
楊柳村民居群
古韻新風金陵第一。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湖社區前楊柳村西。該建筑群坐北朝南,背依馬場山,前臨楊柳湖。這組建筑群結構周密嚴謹,均為多進穿堂式高墻深院,磚木結構,原有36個宅院,現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組建筑是村西頭的禮和堂、思承堂、樹德堂,三堂并列,相互貫通,外有高墻圍抱。禮和堂與思承堂均為3進各37間房,樹德堂西邊,為4進41間房,占地總面積約2690平方米。每堂高大門樓保存較好。該組建筑由朱侯昌于乾隆年間出資建造。2007年至2008年政府投資1100多萬元對其進行第一期修繕。楊柳村古建筑群,是目前南京地區發現的保存較為完整,建筑面積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2014年2月楊柳村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錢家渡
明代的橋、清代的渡,承載著講不盡的故事。錢家渡是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境內河網縱橫、雨天富饒,一派江南水鄉氣象。湖熟文化、古渡文化為錢家渡增添了歷史文化底蘊。錢家渡一是處水鄉特色田園鄉村,瀕臨游秦淮河(溧水河)、高陽河(句容南河),在兩河交匯處,是名副其實“水鄉”。
清真寺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水北大街39號。該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40米,通進深64米,現存三進四廂房,第二進廂房北側有1口古井,第三進天井有3株古銀杏樹,院內有記事碑1通。這座清真寺占地面積約2560平方米,是湖熟街道回民進行教禮活動的主要場所。2006年6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中的湖熟八景
梁臺映月
梁臺是“湖熟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一個臺型土丘,位于湖熟鎮的東北角,高3.3米左右,秦淮河從其腳下蜿蜒而過,據清代同治年間所編《上江兩縣志》載:蕭梁昭明太子曾來湖熟游賞植蓮湖,經過粱臺處,看其環境甚佳,因此暫住粱臺法清寺樓上讀書。后人為紀念這位好學不倦、文采斐然的太子,在廟旁建筑一座兩屋樓房,門額立匾:“昭明太子讀書樓”,元代人改稱“昭文書院”。梁臺東側有一個小塘,塘內經常映出雙月,可謂奇觀。昔時月夜,散步粱臺,仰觀皓魄,近論書樓,效法古賢之情,奮發讀書之愿。1938年日寇在梁臺設立據點,將廟宇閣樓全部拆除,改為炮樓工事。古跡雖湮滅,土臺今猶在。
太湖秋雁
經過梁臺東面的一座小橋,跨過小橋就到太湖。古時,湖長七、八里,寬三、四里,湖面上漁帆點點,雁聲陣陣,水光山影,秋色宜人。后來圍湖墾田,圈成兩座大圩,一名上太圩,一名下太圩。目前遺跡僅存一個碗兒蕩,面積約200畝左右,常年積水,蘆葦叢生,白鷺、秋雁經常飛此覓食和夜宿,風景依稀猶可追尋。
香林晚鐘
在湖熟鎮東面四公里處,有一座古寺叫香林寺。建于宋代,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每天傍晚寺僧禮佛,鐘聲洪亮,農民商販每當聽到鐘聲,就結束當天勞動,整理農具貨物回家,久而久之,香林寺晚鐘成為當地人民生活和勞動難以忘卻的樂章。抗日戰爭時期,香林寺被戰火破壞,但仍留有殘恒斷壁,“文化大革命”時,全部拆除。
赤峰晴雪
在湖熟鎮東南7的公里處,有一座孤峰突兀、景色秀麗的山,經過長期的風雨剝蝕,露出大片大片的紅砂土,因此叫赤山,又名絳崖山。雪后放晴,日照山峰,紅白輝映,景色壯麗。
秦淮漁笛
百里秦淮,自東向西,流經湖熟,長達數十里。河水清澈,魚蝦鮮美,勤勞的漁民乘漁舟揚帆晨出,傍晚簍滿歸來,泊舟靈順橋下,以待明早入市。二三漁翁,把酒數杯,開懷暢飲;更有樂者,吹笛助興,笛聲悠揚,飄蕩四野,讓人心曠神怡,早入夢鄉。
秦淮古渡
湖熟鎮歷來是交通要道,秦淮河橫穿鎮中而過。古時,行人往來全靠渡船接送。后來有熱心人士捐銀千兩,建成一座五孔石拱橋,名“靈順橋”。橋南有一石門,橫額書刻“秦淮古渡”四個大字。此處楊柳夾岸,流水潺潺,漁笛聲聲,風景宜人。抗日戰爭爆發后,為阻止敵人戰車前進,石橋被炸毀,以后改建為木橋,1977年重新建造了現在的水泥橋。
古城春色
西漢時期,湖熟鎮水北街頭有一座古城門。每逢農閑季節、節慶假日,人們總愛步出此城門,登臨城崗頭,憩坐六角亭,古鎮風光盡收眼底。遠眺青龍山,峰巒屏列,山谷幽深;近看田疇,菜黃麥綠,山川錦繡。念勞動辛勤,激愛國愛鄉之情。
孤燈夜照
在鎮西秦淮河南岸的圩堤上,有一座龍王廟,廟門正對湖熟石橋的中甕,廟內每晚都點一盞長明燈,徹夜不熄。人們站立大橋上,遠望孤燈,近看漁火,常使人產生很多飄渺如夢的遐思。古時,水路運輸量大,深夜,廟內這盞孤燈,就成了導航的燈標,指引夜航船安全過橋。
農副產品篇
板鴨之都
“南京鴨都美名揚,江寧湖熟是故鄉。”南京鹽水鴨作為擁有千年歷史文化沉淀的傳統名優特產,位于南京市江寧區的湖熟,這里腌制的板鴨、鹽水鴨有六百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板鴨已成為皇室貢品;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湖熟板鴨更是榮獲一等獎和金制獎章,從此蜚聲海內外。現如今,江寧區湖熟街道每年出欄達180萬只鴨子,加工達800多萬只,銷售額高達1.9億多元,湖熟板鴨正以嶄新姿態書寫新篇章。
作為江蘇省級“非遺”,南京板鴨鹽水鴨制作技藝的兩位傳人也全部來自湖熟。湖熟板鴨堅持傳統的“炒鹽腌、清鹵復、晾的干、煮的足”制作工藝,成品皮白、肉紅、肉嫩,食之油而不膩,香酥適口,回味返甜。
其中,“稻田鴨”是湖熟鴨響亮的招牌,采用的稻鴨混養養殖模式,一畝稻田可以養殖18只鴨子,鴨子以田中的水草、蟲和綠萍為餌料,生長周期比肉鴨長一倍(肉鴨37天)。口感上,“稻田鴨”因為脂肪少、水分少,肉瘦而緊。立體混養技術造就了湖熟鴨的獨特風味,精良的制作工藝保證了它的質量安全。
漁米之鄉
從“湖熟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谷物遺跡分析,早在六千多年前,湖熟人的祖先就開始了水稻的種植。因此,“湖熟熟,天下豐”的古說流傳至今。
湖熟地處秦淮河圩區,生態環境優越,灌溉用水來源于天然降雨和秦淮河。擁有良田9萬多畝,土地肥沃、無污染,被列入江蘇省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基地;擁有水面3萬多畝,水系發達,水質純凈,主要河流斷面達到三類以上水質,自然環境品質良好。“湖熟”牌綠色稻米,實行全程質量追溯管理。稻米原生態、無污染,品質達到國際一級優質米標準。米粒晶瑩透明,如玉似冰,蒸熟后銀珠粒粒,滿屋飄香。天天吃大米,唯有“湖熟”米。
湖熟大米有以下幾個特色品種:
黑糯:
株高90厘米,分蘗性中等,株型松散,抽穗始期稻穗顏色為綠色,灌漿期轉為紫色,成熟期穎殼為淺褐色,種皮黑色。米質富含多種賴氨酸、核黃酸及磷、鐵、鋅等礦物元素,被稱為“長壽米”。
大白糯:
株高100厘米,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蘗力較強,葉色中綠,群體整齊度較好,后期轉色較好,抗倒性較強,米質達到國標優質糯米標準。
香血糯:
觀賞型彩色水稻,高9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偏強,葉片窄而挺,苗色深綠或略帶紫色,出穗時穎色青綠或稍帶紫色,隨灌漿進程轉為紫紅色,成熟后呈銀灰色。種皮紫黑色,米質達部頒優質糯稻二級,富含鐵、鋅、鈣、鎂等微量元素,有養血滋陰之功效。
鴨血糯:
觀賞型彩色水稻,秈型糯稻品種,高100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偏強,穎殼淺紫色,種皮紫紅,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含有多種氨基酸、豐富的蛋白質和生物吡咯色素,有養血滋陰、強身補血的功效,曾列為皇宮內膳“御米”之一。
南粳46:
中熟晚粳,株高9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性中等偏強,直立型、穗型中等,植株生長青秀,灌漿速度快,熟相較好。米質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被譽為江蘇“最好吃大米”。
真材紅木
中國古家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形神氣質和精湛的工藝技巧,以致千百年保持其無可替代的地位。湖熟紅木工藝既弘揚紅木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結合“湖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紅木生產的悠久歷史,同時考慮創新設計要求,在體感上符合時代需求,體現紅木工藝品使用功能的時尚化和現代化。
海龍紅木是湖熟紅木文化中的一張亮麗名片。創辦于1989年,擁有2萬多平方的展示中心和10萬多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金絲楠木、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小葉紫檀、大葉紫檀、大紅酸枝等高端木材制品。海龍紅木雕刻工藝傳承于蘇州香山派,但兼收京、蘇、廣各派之優點,雕刻工藝繼承傳統家具巧妙、準確、榫卯結構及技巧,憑借考究的用材和精美的造型,精心打造驚世重器。
湖熟紅木名貴品種簡介:
金絲楠木:
楠木優良,紋路瑰麗,耐腐溫潤,在古代是作為帝王之木。水不能嚙、蟻不能穴;冬不冷,夏不熱;散發天然香味,聞到神清氣爽;嚼之軟,削之卷,顏色紫;千年不朽。當刨開金絲楠木的時候,會發現楠木樹干中纖維是非常的密集的,看起來就像是真的金絲一樣,故而得名。
越南黃花梨:
成材緩慢、木質堅實、紋理清晰,如行云流水。生長輪明顯,心材大,棕褐色,邊材淡棕色。木材紋理為交錯,結構致密,堅硬極重,刨切困難,但精加工后各切面紋理均美觀,光澤油潤,有芳香氣味,耐濕耐浸;干燥后不變形,不開裂,心材極耐腐。是制造名貴家具、樂器和雕刻、鑲嵌、美式裝飾的上等材料。
小葉紫檀:
紫檀堅實厚重,木質細膩,密度較大,棕眼較小,穩定性優,紋理漂亮,韌性好,耐雕琢,多產于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以印度小葉紫檀為最優。紫檀木色呈深紫,歷來為皇室貴族家具專用木材,價格昂貴,居各木之首,被稱為“帝王之木”。
大紅酸枝:
大紅酸枝一般帶酸醋味,材色一般呈深紅色,具有深色條紋,木材本色比較一致。手感不如紫檀溫潤如玉,但也十分細膩,棕眼細長,由于大紅酸枝密度大,有的比紫檀還要重。
說在最后
湖熟不僅歷史韻味厚重
湖熟的村莊更是風景秀麗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現而今
這個千年古鎮更是煥發新活力
以更美好的姿態迎接四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