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么比競賽更糟糕的了。
或許沒什么比競賽更美妙的了。我也不知道。
一方面來說,競賽讓人缺覺,沮喪,并且沒有報酬;另一方面,它也讓你有機會把狂熱的幻夢變成現實。競賽,尤其是開放的、匿名的設計競賽,會讓你感到這個世界其實還可以公平一回,為那些被埋沒的設計天才帶來獎賞。
為了這些有志青年,我就首先來談一談開放性的設計競賽——青年從業者和學生實現新晉大師夢的一根稻草。每時每刻都有數百個競賽在同時進行,你很難選擇參加哪個,抑或到底應不應該參加。這個世界還是挺殘酷的。
20170512_141423_012.png
埃菲爾鐵塔設計競賽的投稿作品。圖片版權由CityMetric所有
每個競賽都是不同的,但它們一般分為四類:
學生競賽也許是獲得獎學金或制造一些華而不實的作品集圖片的好方法,但是別指望設計被建出來。
創意競賽通常也不會成為實際工程項目,但是可以進行大量的宣傳并激發出許多超脫的理念。政府機構或者城市非盈利組織會時不時地利用這些創意競賽來頭腦風暴一下,給就業吃緊、思維僵化的設計界注入些新新思想。
許多競賽都有巨額獎金,比如說2014年由一個學生方案獲得的LafargeHolcim Award設計獎,還有獎金達到100000美元的Fuller Challenge競賽。如果采用了恰當的表現手法,并且使作品充滿視覺誘惑,就有可能打動評委,從而在競賽中脫穎而出,但這些競賽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
20170512_141423_013.jpg
Moreau Kusunoki的赫爾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館獲獎方案;引自architizer
開放性建筑設計競賽擁有最誘人的前景:可以將一個被埋沒的設計師從朝九晚五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將其投入到明星設計師的行列,進而走在成為普利策大師,成為經典的成功之路上。美中不足的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如果沒有僅有的幾個例證的話,甚至可以放心地說“從未發生”(參見:林瓔)。開放性建筑設計競賽,比如說最終失敗了的赫爾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館設計競賽,通常是由一些這樣的業主舉辦的:即便把獎項給了不知名、沒經驗的設計師,他們也沒什么損失。這意味著這些業主也沒什么能力讓項目通過。
非開放性或邀請類設計競賽建成實際建筑的概率更大,但這就是為什么很難得到邀請。實際的建筑項目需要更加周全的考量,而不僅僅是做出一張粗略的平面圖、拼湊一些炫目的效果圖而已。認真嚴謹的業主需要確保贏得比賽的設計能夠最終落成。
20170512_141423_014.jpg
哈塞爾和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事務所的弗林德斯街車站設計獲獎作品,澳大利亞墨爾本;引自Archello
一旦弄清楚了自己想要參加什么類型的競賽,你值得花一些時間看看是誰在運作這個競賽。當你翻閱Bustler的時候,如果可以的話先看看業主和評審團。顯然,一個擁有強大的評審陣容,囊括了眾多知名人士的競賽很可能是很嚴謹的、關注度很高的競賽。但是也不要回避那些由知名機構組織的非評審性競賽。
像Van Alen研究所或者區域規劃協會這樣的組織,它們懂得如何運作競賽,如何恰當地獎勵獲獎者,并且它們會圍繞相關的文化議題來開展競賽。重建性的競賽,比如eVolo摩天大樓設計競賽,也許什么都不會建出來,但至少競賽結果可以得到很好的公布和探討。那種在波克夏建一個藝術基金會美術館的競賽或許看起來更刺激,更有可能建成實際建筑,但是如果業主缺乏經驗或者不夠嚴謹,那么競賽結果可能就是石沉大海。
QQ圖片20181206153146.png
2016 Evolo摩天大樓設計競賽獲獎者Yitan Sun and Jianshi Wu的“紐約地平線”
可是競賽能為我們的夢想做些什么呢——那種升入建筑大師殿堂的夢想?這是一個和建筑本身一樣古老的夢。據說雅典衛城是通過一個建筑競賽設計出來的,而現代建筑競賽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競賽,比如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設計。
建筑競賽產生了一些歷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并且有一些競賽已經成為了建筑發展的準則,成為了解決當代建筑問題的法寶,成為了某一特定時期的多種建筑風格和思想的發聲器。想一想芝加哥論壇報大廈,橫濱港口碼頭,或者拉維萊特公園設計競賽。但是這些浮夸的,創造歷史的競賽通常是邀請性的,至少只傾向于知名建筑師。大多數的公共競賽就像創造力的黑洞,人們的思想之光被吸入這個暗坑之后,就再也不見天日了。
20170512_141423_016.png
紀錄片"The Competition"截圖;引自Uncube Magazine
設計競賽對青年建筑師和學生來說十分誘人,因為可以讓人迅速獲得成功。競賽迎合了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的胃口——他們自認為是一個個等待被發掘的天才,真正屬于他們的生活——那種實現了偉大抱負的生活是指日可待的。但是絕大多數開放性競賽事實上是勞民傷財的玩意兒,獲獎者往往要等上數年,獎金才能兌現。甚至那些囊括了普獎獲得者的各路精英選手參加的非開放性的競賽也常常無疾而終。
這并不是說這些競賽不值得參加。只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從中獲得什么,并且要有策略地參加。獲取業主信息的方式和做事情的方法都可以改進,而且把想法展示給其他人的方法也還有很多。試一試圍繞社會議題展開的創意競賽。或者,與其說再設計一個古根海姆博物館,或許你可以把視線轉回家鄉,在你的鄰里,附近街區或者周邊有實際需求的環境里尋找設計切入點。然后你可以把自己的所作所為放到網上,供志同道合的人們進行討論。
小項目可能不會讓你一夜成名,但是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75898600&ver=4339&signature=*h47Vx3HIMpnKQdZM5cO1jtR1G3nbg-FQ592HWzYxboOt6swvVGHFQNwL0PcOzGjtoVHXRbQUptEbK6mAEzC-8El*dmZ-4yJWegSxqBQq3wT7KOqcFSA7jpwkp6zWvBQ&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