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廢棄共享單車創(chuàng)作大賽作品揭秘(三)| 《摩拜龍》&《漣漪迷宮》&《掙扎》
發(fā)布時間:2020-03-07
閱讀量:5860次
藝術不是技藝,而是對生活的責任與思考!此次,2019ECO-ART全球生態(tài)藝術大展收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以生活為“原型”,以公共藝術點燃思想的火花,用不一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在這些作品里,或多或少地,都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生活的影子!
此次作品分享,我們挑選的作品均為單部件組合設計而成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通過單個部件的組合呈現全新的形態(tài),在反映資源浪費、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等問題的同時,又不缺少觀賞性和體驗性。(分享作品為“藝術IP”的學術探討與公益分享,最終獲獎情況以大賽組委會官方發(fā)布為準)。
《摩拜龍》:不做下一只恐龍
作者:海日汗
所在院校:內蒙古師范大學
1768年大海牛滅絕,1800年左右恐鳥滅絕,1844年大海雀滅絕,1875年南極狼滅絕…..據統(tǒng)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多么不可思議,明明我們生活得越來越好,但我們離生活怎么越來越遠了,我們的生活真地變得更好了嗎?
支配全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的恐龍早已落幕,我們人類是否也會有落幕那天呢?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共享單車發(fā)展之初是為方便城市1-5公里出行,好的初衷竟造成了“遍地廢車”,這種資源浪費到底是“造福”我們,還是在“謀殺”我們?
《摩拜龍》利用單車車輪等部件拆解,組合焊接成恐龍化石的模樣,作品空間表現上,在公共空間中將作品用土掩埋,為觀眾提供工具進行簡單的挖掘,將作品最終以或完成或殘缺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加觀眾參與感與互動性,既有趣,又有讓觀眾感受到恐龍滅絕的震撼以及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保護好我們的環(huán)境,不要做下一只恐龍。
《漣漪迷宮》:哪里才是出口
作者:張可嘉所在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城市越來越大,我們越來越渺小,渺小到我們不知道如何給自己的生活找到一個出口?關于共享單車,我們一方面享受著共享單車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在“浪費資源”,在創(chuàng)造的同時也在無形地破壞,這到底是對還是錯?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個人幸福生活,哪里才是生活迷宮的出口呢?
《漣漪迷宮》利用框架與車輪組合,以水波紋為主題,構成了一個正在騎車人的形象,最終形成迷宮樣式,讓人參與進來,整個裝置分為“人”和“共享單車”兩大區(qū)域,旨在探索這兩者的關系,希望在能找到兩者和諧共生的“出口”。同時以藍色、橙色消除迷宮帶來的壓抑感,提高人們的娛樂體驗。在迷宮之中,我們或許能思考出真正的出口,讓我們的生活慢慢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掙扎》:我想說作者:劉志航所在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真正的幸福是平和、自由,是不慌不忙地發(fā)展與成長。我們很容易為了一個局部的目標而不小心破壞整體的平和,束縛、壓抑隨之而來。共享單車問題一經出現,不少人們質疑、批判共享單車,可共享單車也在面臨著問題啊!個人、單車、社會,都在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彼此之間的糾纏讓一切都變得亟待解決!
《掙扎》這一作品,通過三個輪胎將單車牢牢鎖住,其零件只能從中伸出一部分,相互糾纏與束縛之外,設計出向外發(fā)散的造型,像是人大聲吶喊的樣子。各個部件都過這種吶喊表達出想回歸原本的模樣。共享單車在呼吁合理使用、不要破壞、社會在呼吁資源環(huán)保、人們在呼吁幸福生活,這一切或許需要時間以及人們的共同努力才能的在現有的束縛中掙扎出來!
藝術不是技藝,公共藝術更加不是,它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播媒介”,商場、機場等地逐漸開始與公共藝術結合,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通過公共藝術讓人們在體驗中有所思考,讓人們在娛樂中有所思考!2019ECO-ART全球生態(tài)藝術大展就是希望用藝術的方式讓更多人發(fā)現生活,改變生活,讓幸福生活離我們再近一點!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73477694&ver=4283&signature=2lbm69LRTWMYgsZQetYfGGMYN0aqWJwF-xoEpe9GsDBDx2QKNqJ-gsIrssJsLUFO46JI4qW6KXieB6C0dO*zmiD25470iMR25CrKdF2ejadhb*-RlT85ayN3suDo8ZL1&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