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利茲克獲獎者剛剛誕生,恭喜來自愛爾蘭的伊馮·法雷爾&謝莉·麥克納馬拉,在這一年一度的盛典時刻,小編為大家盤點了歷屆普獎建筑師在中國的建筑實踐,并繪制了建筑分布地圖,難得的設計師手頭必備資料。收藏起來,等疫情結束后,帶著這篇文章去看看這些大師作品吧
普利茲克獎建筑師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本文盤點的作品均為已建成或即將建成的建筑,不包含臨時建筑。2014年的普獎獲得者——人道主義建筑師坂茂為中國災區建造的華林小學與苗苗幼兒園,并未統計在內。但我們依然向坂茂先生致以崇高敬意,感謝他為四川災區的奉獻。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本文統計出共有13位普獎建筑師曾在中國進行建筑實踐,共落地80座建筑。其中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共16座;分布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市,共16座;這些建筑主要位于一線城市,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港澳臺地區以及首都北京。實踐作品最多的建筑師(及建筑事務所)為諾曼·福斯特(福斯特建筑事務所聯合創始人之一)。
本文的建筑師介紹文字來源于普利茲克網站,并加以整理。由于資料有限,本文統計的普獎建筑師的中國實踐不盡完全,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本文未提及的普獎建筑師及建筑~
—
磯崎新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2019年度獲獎建筑師磯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島大分市,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他14歲時對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記憶,對他后來的建筑理念不無影響。
在西學東漸之風盛行的時代,
磯崎新成為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樓宇的日本建筑師之一,
他深受“全球公民”理念影響的建筑設計
也真正走向了國際化。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
建筑正需要這種溝通。
他認為建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應讓當下的使用者感到愉悅,無論是偶然經過的行人或是周圍生活的居民?!盀榱苏业阶钸m合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我不能停留在單一的風格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矛盾的是,這也變成了屬于我的風格?!?br />
磯崎新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北京
2.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
3.喜馬拉雅中心,上海
4.朱家角譚盾“水樂堂”,上海
5.九間堂15號別墅與會所,上海
6.南京佛手湖國際會展中心,南京,江蘇
7.中國濕地博物館,杭州,浙江
8.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湖南
9.洋湖濕地公園濕地科普展示館,長沙,湖南
10.青島桂園,青島,山東
11.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黑龍江
12.深圳文化中心,深圳,廣東
13.成都侵華日軍館,成都,四川
14.神仙樹大院會所和商業,成都,四川
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北京©Iwan Baan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陳顥
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黑龍江©磯崎新+胡倩工作室
南京佛手湖國際會展中心,南京,江蘇©磯崎新+胡倩工作室
喜馬拉雅中心,上海©磯崎新+胡倩工作室
—
伊東豐雄
建筑,滿足人的感官需求
“創新”一詞經常被用來描述2013年普獎建筑師伊東豐雄的作品。他的創新體現在對于傳統材料的非傳統運用。他力求建筑的流暢,而不受制于現代建筑的局限。伊東曾說,建筑不僅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要滿足人的感官需求。
伊東豐雄在其職業生涯當中,
創作了一系列將概念創新
與建造精美相結合的建筑。
他是一位具有獨特天賦的專業人士,
他善于在每個項目、
每塊基地中發現新機遇,
并不斷追求新事物。
伊東豐雄是永恒建筑的締造者,也是新路徑的開創者。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滿了樂觀、輕盈和喜悅,又同時具備獨特性與普遍性。他將結構、空間和形式融為一體,創造溫馨的場所;他將精神內涵融入設計中,使得他的作品無不散發出詩意之美。
伊東豐雄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高雄世界運動會主體育場,高雄,臺灣
2.臺中大都會歌劇院,臺中,臺灣
3.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臺北,臺灣
4.臺北文創大樓,臺北,臺灣
高雄世界運動會主體育場,高雄,臺灣©Fu Tsu Construction Co.,Ltd.
臺中大都會歌劇院,臺中,臺灣©伊東豐雄建筑設計事務所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臺北,臺灣©Kai Nakamura
臺北文創大樓,臺北,臺灣©Kai Nakamura
—
王澍
興趣,就意味著對工作的熱愛
2012年度普利茲克獎的得主王澍是目前唯一的中國籍普獎建筑師。他的作品不僅為人們打開全新的視野,更觸發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他的建筑獨具匠心,雖然不直接使用歷史元素,卻能夠喚起人們往昔的記憶。
就年齡而言,
王澍還是一位年輕的建筑師,
但是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他始終致力于建筑的堅定與責任,
這份堅定與責任
出自于一種特定文化及土地的歸屬感。
他與妻子共同創辦了“業余建筑工作室”。王澍對“業余”這個詞的解讀與字典中的定義很相近——一個人因為興趣而從事某項研究、運動或者行為,而不是因為物質利益和專業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興趣”就意味著對工作的熱愛。
王澍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杭州,浙江
2.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水岸山居,杭州,浙江
3.南宋御街歷史街區綜合保護更新,杭州,浙江
4.富陽文村村落建筑改造,杭州,浙江
5.公望美術館,杭州,浙江
6.錢江時代公寓,杭州,浙江
7.東錢湖田螺山的茶室、展廳,寧波,浙江
8.五散房-鄞州公園,寧波,浙江
9.寧波美術館,寧波,浙江
10.寧波博物館,寧波,浙江
11.金華瓷屋-金華建筑藝術公園,金華,浙江
12.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嘉興,浙江
13.三合宅-四方當代藝術湖區,南京,江蘇
14.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蘇州,江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杭州,浙江©Iwan Baan
富陽文村村落建筑改造,杭州,浙江©李樾祺
寧波博物館,寧波,浙江©Zhu Chenzhou
金華瓷屋-金華建筑藝術公園,金華,浙江©Lv Hengzhong
三合宅-四方當代藝術湖區,南京,江蘇©Evan Chakroff
—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公共建筑,風景中的山
人們似乎很容易把2010年的普獎獲得者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所營造的輕盈又透明的建筑,視為精英建筑。然而,他們的美學是包容的,方法也是新穎的。他們總是在結構體系的局限下,用最為普通的材料創造新的可能性。
他們的作品精致而富有力量,
精確而又如行云流水,
微妙而絕非炫技。
運用環境與活動的聯動
為人們營造了豐富的體驗感
他們創造了獨特而富有靈性的建筑語言。
妹島和西澤把公共建筑看做“風景中的山”,并認為它們永遠不應該失去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建筑是一個無縫的整體,它會成為人、活動和景觀的感官背景。他們探索空間序列、亮度、透明度的驚人特性,進而創造微妙的綜合體。
SANAA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西岸華鑫金融中心,上海(即將竣工)
西岸華鑫金融中心,上海
—
讓·努維爾
將建筑的語匯推向新極限
“我的興趣一直在現代的建筑上,而不是對于歷史的反思。我常常思考正在發生的事情——今天的技術和材料、今天能夠做什么……”這就是2008年普獎建筑師讓·努維爾,執著追求新思想,勇于挑戰公認規范,不斷擴展著建筑的外延。
自從20世紀70年代
巴黎事務所成立以來,
他一直在推動自己和周圍的人去思考
如何用建筑解決問題。
努維爾的作品中無不蘊含著
堅持、想象力與活力,
還有最重要的——
對創新實驗永不滿足的渴望。
30多年來(2008年),讓·努維爾將建筑的語匯和實踐推向了新的極限。好奇心和聰慧的頭腦兼備,并且愿意為每一個項目承擔風險。無論成功與否,他的作品都大大擴展了當代建筑的語匯。
讓·努維爾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北京(即將建設)
2.大都會藝術中心,北京(在建中)
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北京©Ateliers Jean Nouvel
—
理查德·羅杰斯
建筑具有社會變革的催化潛能
2007年普獎得主理查德·羅杰斯將他對建筑的熱愛與對建筑材料技術的深刻認識充分地結合在一起。他對技術的癡迷不僅僅是為了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對于建筑整體的回應。他對能源效率和可持續性的探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知道,建筑學是一門
具有強大政治社會效應的學科。
今天我們贊頌人文主義者
理查德·羅杰斯,
因為他提醒了我們
建筑是最具社會性的藝術。
羅杰斯是政策制定團體的顧問,并且從事了大量規劃工作。他是城市生活的擁護者,他相信城市具有催化社會變革的潛能。羅杰斯用他漫長而富有創新精神的職業生涯告訴我們,建筑師最持久的作用也許就在于成為世界的好公民。
理查德·羅杰斯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香港
2.中央公園站捷運站,高雄,臺灣
3.慶富造船總部大樓,高雄,臺灣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香港©Kerun Ip
慶富造船總部大樓,高雄,臺灣©RSHP
—
湯姆·梅恩
將60年代的叛逆融入實踐
2005年的普利茲克獎授予Morphosis事務所創始人湯姆·梅恩。他的作品超越了傳統形式和材料的界限,同時不斷開拓超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邊界。湯姆·梅恩是美國動蕩60年代的親歷者,他將那個時代的叛逆與強烈的變革渴望融入了自己的實踐中。
他的建筑哲學
并不是源于歐洲的現代主義,
甚至也不是來自上個世紀的美國。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
湯姆·梅恩一直致力于創造
與眾不同的建筑。
湯姆·梅恩將建筑從二十世紀推向二十一世紀,運用當代的藝術和技術創造出一種動態的風格。他的建筑是冒險的,又是發自內心的。他的作品體現了一種驚人的信念——創造可以讓體驗者充分參與的建筑,帶來不一樣的建筑體驗。
湯姆·梅恩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巨人網絡松江總部,上海
巨人網絡松江總部,上海©Morphosis
—
扎哈·哈迪德
建筑是能量的虹吸體
2004年普獎建筑師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圖像和形式來告訴我們,建筑是能量的虹吸體。她用對場地、墻和屋頂的獨特處理以及交織流動的空間,生動地證明:建筑是一種藝術,它不失活力、不失想象力。
她總是富有創造力,
從現有的類型學,
從高科技領域,
改變建筑的幾何形狀,
每一個項目都抱以新的激情。
哈迪德用支離破碎的幾何結構
以及流動感,
不僅營造了抽象的動態美,
更創造了一部探索和表達世界的作品。
扎哈·哈迪德在建筑空間、實踐、表現以及思想上開創了一方領域。她無疑是當今最有天賦的建筑藝術實踐者之一。從最早的圖紙和模型,到如今的建筑作品,她那始終如一的強烈意識改變了我們體驗空間的方式。
扎哈·哈迪德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
2.望京SOHO,北京
3.銀河SOHO,北京
4.麗澤SOHO,北京
5.凌空SOHO,上海
6.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南京,江蘇
7.長沙梅溪湖藝術中心,長沙,湖南
8.廣州大劇院,廣州,廣東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Hufton+Crow
銀河SOHO,北京©Iwan Baan
麗澤SOHO,北京©Hufton+Crow
凌空SOHO,上海©Hufton+Crow
梅溪湖藝術中心,長沙,湖南©Virgile Simon Bertrand
—
雷姆·庫哈斯
放眼未來,擁抱未知與變化
千禧年的普獎得主雷姆·庫哈斯是一個罕見的結合了夢想家、哲學家、實用主義者、理論家和預言家的建筑師。無論是著作還是建筑實踐,他已多次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創造才能。他總是以卓越的方法來應對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
他是一位執著追求未來的建筑師,
他緊隨時代的快速步伐,
擁抱未知與變化。
他為建筑賦予思想,
他的建筑是本質的。
他已在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初的
建筑師神殿中站穩了腳跟。
他的每一個設計作品都致力于營造自由流動的空間以及民主的功能組織,而創造新的、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不斷追求自己的目標——用理論和實踐定義建筑和文化環境之間的關系。
雷姆·庫哈斯的中國建筑作品分布圖©UED
1.中央電視臺大樓,北京
2.上海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展覽中心,上海
3.證券交易大樓總部,深圳,廣東
中央電視臺大樓,北京©OMA
上海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展覽中心©Kevin Mak
證券交易大樓總部,深圳,廣東©Philippe Ruault